新时代中俄关系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尚需完善的方面

三、新时代中俄关系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尚需完善的方面

在中俄元首战略引领和两国有识之士积极推动下,中俄关系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然而,如同国际关系中任何一对双边关系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样,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俄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异常严峻,两国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需要不断加强的方面。

(一)美国等西方势力对中俄长期实施遏制政策

美国仍把中俄视为其推行全球战略的主要竞争对手和威胁。尽管特朗普政府致力于“美国优先”的收缩政策并不断“退群”,但却丝毫没有放弃编织遏华制俄包围网的政策。虽然美国这届政府将中国视为美国最大竞争对手和主要威胁,但特朗普试图转圜美俄关系的政策已被共和党和民主党内斗绑架,美俄新一轮地缘角逐将愈演愈烈。基于俄美结构性矛盾根深蒂固,美国难以改变对俄罗斯的遏制战略。[324]面对相同的不利战略环境,中俄为了各自的安全和发展,相互战略借重和战略协作将是长期的需要。两国唯有加强战略协作,守望相助,才能化危为机,实现各自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疫”当前,中方应坚定支持俄方在联合国递交的新冠疫情期间取消欧美对其旷日持久的制裁提案等诉求,俄方继续坚决反对个别国家污名化中国、对华追责索赔等无耻行径。中俄可发挥各自掌握的有关信息和地缘优势,共同推动世卫组织联合调查美国在世界各地的生物实验室,倒逼美方在诬陷中国问题上收手。两国不仅在关乎各自核心利益上给予对方道义上的强有力支持,还要在军事和战略安全上密切配合,不断充实联演科目,有效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鉴于美国接连退出反导条约和中导条约的严峻情势,中俄应及早制定应对美国废弃《俄美第三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预案,加强两国在应对美国强化核武库方面的战略协作。在空中联合巡航基础上,中俄还应将这一合作机制逐步扩大至两国海军在相关海域联合巡航,迫使美国等西方鹰派势力对中俄的敌对政策回归理性和现实。

(二)进一步加强中俄民众间深度认知和融通

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要始终以互信为基石,筑牢彼此战略依托。虽然两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加强双边关系,但两国民众对对方的了解和认知仍不够全面。正如俄罗斯前外长伊戈尔·伊万诺夫指出的,迄今,俄中两国的社会仍对彼此知之甚少,相互了解还常常依据远非客观的西方信息来源。[325]两国中小企业间联系不多,缺乏长远合作目标,甚至不清楚10年后彼此关系会如何,包括靠近中国边境地区的俄罗斯居民没有消除对中国的恐惧和成见,双方的相互理解程度依旧不足以提升双方的合作效率。[326]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国内的“中国威胁论”时常泛起。加之中国赴俄罗斯劳务人员中也有一些缺乏环保意识,或以不正当手段与当地人竞争,引起俄方不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威胁论”的蔓延。

一些俄国人对本国影响力不自信,转而对中国心存忌惮。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民调显示,仍有三分之一以上(37%)的人相信中国的“劳务”是一种战略“扩张”,近一半的人认为中国对俄罗斯领土完整构成威胁,三分之一的人觉得中国威胁到俄罗斯经济发展。[327]为此,俄罗斯有人提出应对中国投资保持谨慎。在此背景下,尽管俄罗斯高层对中国十分友好,但俄罗斯社会层面对中国的好感度却有所下滑。2018年7月的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民调显示,俄罗斯民众视中国为友好国家的比例为62%,尽管这一比例并不算低,但相比2015年的77%峰值却直落15%;认为一年来俄中关系恶化的民众增加了10%,从2015年的15%升至25%;认为两国关系改善的民众比例从56%降至45%,下跌11%。俄罗斯圣彼得堡政治基金会会长维诺格拉多夫分析称,这一时期俄罗斯社会对中国好感度的下降可能与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嫉妒感”有关。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2020年初以来,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再度下滑。1月,据列瓦达中心对俄罗斯50个地区137个居民点的1603名18岁以上公民调查显示,虽然受访者对中国好感度比2018年高,但还是从2019年11月的72%下降到65%,对中国持负面态度的人数从18%上升至24%。相反,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对西方好感度却大幅上扬,对美国和欧盟国家持正面态度的受访者从2018年的25%和32%上升到42%和49%,近80%的俄罗斯人对俄罗斯与西方结成伙伴关系和友谊纽带充满信心,67%的受访者认为俄罗斯应将西方视为伙伴,甚至有11%的人觉得西方是朋友,认为西方是竞争对手的人为16%,将西方视为敌人的仅有3%。

同样,中国也有不少人认为,在欧美解除制裁后,俄罗斯外交优先会重向西方特别是欧洲回摆。在能源合作方面,尽管俄方有能力满足中国20%的天然气需求,可中方却不想这样,即不允许任何外国在任何类型产品中占据过高的中国市场份额。

为此,两国应继续大力做好双方民心相通工作。双方可借鉴中苏友好时期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些成功经验,再现双方中小学乃至高校学生“结对”交往的盛况,从对方多引进一些更能令当今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现代歌曲、影视和文学作品,将两国民众相知相亲工作做深、做实。针对“中国威胁论”,中方可在做好增信释疑工作同时,加强对中企特别是对国企的管理以及对劳务人员的出国教育,强化“外事无小事”意识,不说有损于中俄关系的话,不做有损于中俄关系的事,避免触碰俄方敏感之处;俄方也可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导向作用,用客观、公正的事实驳斥有损两国互利合作的不实之词,使其没有滋生泛滥的土壤和市场。

(三)进一步改善双边贸易结构和投资环境

中俄双向投资相比各自对欧美投资规模尤显不足,仍有待进一步扩大对方进入本国市场的“准入大门”。俄方业界人士认为,中方对俄罗斯企业在华投资没有给予多少政策倾斜,甚至觉得俄罗斯对中企政策比中方更开放。这在2014年俄罗斯“向东转”后体现得尤为明显,中方并未成为俄罗斯进口替代的重要伙伴,投资合作不是很积极。俄方电商企业协会抱怨,由于中方对俄罗斯包裹的进出口税高达包裹价值的60%,以至于只有传统的大批发商才负担得起,零售商对华出口无利可图。同样,中方业内人士认为,俄方不但没有为中企营商提供专门优惠政策,还对中企在其境内投资设限,抱怨俄方并不想对华出售中方感兴趣的军用和民用技术,即中国人感兴趣的一些东西俄罗斯给不了。[328]况且,俄罗斯在对外经济领域奉行保守或审慎政策,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积极性。加之俄美关系持续走低和中美贸易摩擦前景未卜,都加剧了两国企业对对方市场不确定性的担忧,影响长期投资的战略和布局。而且,俄罗斯还是资源出口型国家,对华出口80%以上是石油、矿石和木材等原料产品。近年来,尽管俄罗斯对华贸易出口结构有所优化,但迄今资源性产品仍占78.51%—84.81%,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仅为3.26%—6.94%。未来20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结构将变得“更加原始和更加倚重原料”。[329]虽然2020年第一季度中俄贸易额同比增长3.4%,但随着新冠疫情蔓延,世界经济整体下行和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的断崖式下跌,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的5月合约跌破15美元/桶,这无疑给资源性产品占据多数的中俄贸易额稳增长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如不采取应对措施,不排除再度出现2015年两国贸易额大幅下滑的局面。要完成重新设定的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目标,两国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为此,两国政府应责成各自主管部门加紧研究和寻找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双方扩大贸易、提质增量的新路径。可以疫情为契机,加快编制《至2024年中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进程,精准施策,推动俄方再向中方开放一些诸如其领先于世界的高超音速等高科技领域合作,力争启动一两个战略性大项目,提前锁定双边贸易额的增长规模,促使双边贸易和投资增长落实到位。两国还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以联合研制宽体客机和重型直升机等大型科技合作项目为抓手,逐步扩大创新产业的合作规模。中方可继续鼓励本国企业对俄罗斯非资源领域投资,俄方继续落实好“鼓励非原料非能源出口产品专项国家计划”,努力扩大对华非资源产品出口,使两国贸易在增加“量”的同时,加大提升“质”的力度,逐步使两国贸易和投资走上可持续的市场化轨道。

(四)进一步强化双边项目“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期可行性研究

虽然俄罗斯法律法规十分健全,但中俄双方仍有一些合作项目因俄方“单方面原因”被搁置或中途夭折。2019年,中方阿克瓦西伯有限责任公司(AquaSib)与伊尔库茨克市政府签订的从贝加尔湖深处取水、在库尔图克镇建瓶装水厂项目刚一开工,即遭到全俄几十个城市数百万民众联名反对。在时任总理梅德韦杰夫的复验令干预下,地方法院以最初通过的项目环境评估和相关听证会“没有考虑到濒危迁徙鸟类以争议土地为季节性栖息地”和“没有充分考虑珍稀植物分布情况”为由,最终废止了这个已投资2100万美元的项目。两国的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被束之高阁,甚至退回到经济可行性评估原点。双方合作向中国和东南亚出口100架“苏霍伊超级喷气机–100”的项目止步不前。[330]

有鉴于此,双方在确定合作项目时必须进行“不可逆”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形成具有惩戒效力和法律约束力的“刚性文件”,尤其是双边大型合作项目,必须由国家担保,以确保合作和投资项目最终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