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能源定价权的博弈

二、围绕能源定价权的博弈

能源定价权是指一个组织、国家或机构在能源双边和多边贸易以及国际能源市场交易中影响或确定价格、贸易定价机制抑或获取议价的能力。能源定价权体现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综合实力。从工业时代即出现围绕能源产地和能源定价权的初始争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能源需求迅速增加,能源贸易不断扩大,其交易环节和定价机制也日臻成熟。海湾产油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自此,国际能源定价有了正式平台,形成了较为正规的定价机制。

(一)美欧等主要国家及OPEC“掌控”世界能源价格走势

首先,国际市场油价的形成长期依据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低硫原油价格、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阿联酋迪拜原油现货及期货价格和欧佩克成员国的一揽子平均价的4种基准价格。

其次,尽管石油期货的金融套利导致溢价因素可能达到60%—70%,但美欧等西方大国在油价涨幅中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不能忽视。国际能源大约80%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以美元结算,而美元汇率的波动直接牵动国际油价涨幅。美元持续疲软使油价走高是客观联动现象。欧佩克数据显示,美元每贬值1%,国际石油每桶就上涨4美元。

此外,美欧发动局部战争、实施“制裁”行动和国内政经局势变化均影响国际油价波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里根政府秘密实施沙特石油增产的“沙特行动”引发国际油价暴跌,导致苏联外汇收入锐减,数十个大项目被迫中止,经济蒙受重大损失,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自“9·11”后美国发动全球反恐战争以来,国际油价屡创新高,2008年上半年突破100美元大关后连续冲高,7月1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达到每桶145.85美元历史记录。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又引发全球石油价格暴跌,2008年下半年的油价开始“雪崩”,跌幅达70%左右,每桶逼近30美元低位。2010年以来,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纵容和插手西亚、北非社会动乱,导致2010年11月前还处于每桶90美元以下的原油价格随着突尼斯和埃及局势动荡,2011年2月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在法国等北约国家袭击利比亚后,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突破每桶125美元。

(二)俄罗斯主导中亚能源定价权的地位受到挑战

近年来,随着中亚国家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俄罗斯对中亚能源定价权的主导地位开始受到挑战。2006年9月,俄罗斯不得不接受土库曼斯坦的要求,将土方2007—2009年向其出售的天然气价格定为每千立方米100美元。2007年12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就统一天然气价格达成战略协议,三国共同宣布从2009年起按欧洲价格出售天然气。在此背景下,2008年3月1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净回值”原则与三国达成购买其天然气协议。同时,在土库曼斯坦要求下,2008年上半年俄罗斯将从土库曼斯坦购买的天然气价格也从每千立方米100美元提到150美元。当年12月,莫斯科也同意了塔什干提出的俄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参考标准应由地区参数转为国际参数的要求。2009年1月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的年度供气1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合同已完全按中欧天然气价格为基准,每千立方米上涨至301美元,且这一价格还随着国际行情变化每季度调整一次。与此同时,从2009年1月1日起,俄罗斯也开始以欧洲价格购买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每季度将按与原油和主要成品油价格挂钩的价格公式计算,每千立方米天然气价格将不低于250美元—270美元。中亚国家天然气出口价格向国际市场气价靠拢大势所趋,俄罗斯从中亚低价购买天然气,再转口高价出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三)俄欧在天然气定价上交手

近年来,俄欧除在《能源宪章条约》上分歧难解,双方在天然气定价上也时有摩擦。2009年4月,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在土库曼斯坦召开的“可靠和稳定的能源运输及其对保障稳定发展及国际合作的作用”国际研讨会上表示,由于《能源宪章条约》无法保证建立有关“会议主题”的法律基础,俄罗斯制定了新的国际能源合作法律基础文件草案和有关克服能源产品运输中断的条约草案。然而,欧盟不但没有接受这一草案,反而于当年7月通过了一揽子能源市场改革法案,并决定从2011年3月开始实施。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随即指出,欧盟这份所谓第三能源一揽子文件,旨在降低天然气进口价格,修改现有的同石油价格挂钩的天然气定价方式,这是俄罗斯所不能接受的。另外,该文件有关“天然气销售国没有运输网络所有权”等规定也“正好限制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某些经营行为,使得俄罗斯与欧盟国家的天然气合作步履维艰”。[6]为此,莫斯科一直要求欧盟依据此前与俄罗斯签署的有关能源合作协议,对俄罗斯相关企业给予“例外”待遇,并从法律角度寻找有利于己的理由,以应对这一问题。

(四)天然气出口国论坛欲提高议价能力

自2001年5月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发起并正式成立天然气输出国论坛(GECF)以来,伊朗一直试图将其打造成抵御美国等西方对其战略封锁的类似“欧佩克”的天然气卡特尔组织。俄罗斯也有将天然气出口论坛变成“天然气欧佩克”的考量,尤其是欲将该论坛变成讨论天然气供应线路和价格的平台,以利其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潜力转化为巨大的竞争优势,增强抗衡欧美能源战略挤压的能力,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为维护成员国的利益,2010年4月,天然气输出国论坛能源部长在阿尔及利亚奥兰会议上共同表示,要为天然气的价格调控做出努力,同意将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对等起来。2011年11月召开的首届天然气出口国首脑峰会,对长期低迷的天然气价格“集体”表示不满,共同呼吁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应更加“公平、合理”,提出要尽早建立与原油价格挂钩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峰会声明呼吁,要重视长期天然气贸易协议对建立输出国与输入国间风险均摊机制的重要性。天然气输出国论坛秘书长莱奥尼德·伯克汉诺夫斯基表示,与油气挂钩的长期天然气合同符合买卖双方利益,能够缓冲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还可带动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管道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伊朗石油部长卡西米甚至提议,为了掌握天然气的定价权,天然气输出国论坛应制订一个全面的天然气市场管理计划,使成员国能够形成统一的战略。

(五)中俄能源供需价格分歧难解难分

尽管中国和俄罗斯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但两国能源企业在油气贸易中依然坚持“亲兄弟,明算账”的原则。俄罗斯在对华出口天然气价格上一直坚持与对欧出口同等收益原则,并力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正因为如此,定价也成为长期困扰中俄达成天然气管道合作协议的一个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