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俄关系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但两国深入合作仍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干扰,使彼此的科经贸合作深度和广度与高水平的政治关系形成较大落差,未能使双边合作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一)俄罗斯军方对中国军力上升忧虑依在

俄罗斯军方对中国除核武器外军力接近或正超过俄罗斯、进而赶超美国的看法没有多大改变,继续调整靠近中国的远东地区军事部署,将新研制的S–400“凯旋”防空导弹系统装备给远东部队,在离中国边境不远的赤塔地区组建了多兵种混合集团军——第29集团军,还将苏联解体后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新战略核潜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和拟从法国采购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装备给太平洋舰队。在俄罗斯军方看来,“这既可向日本展示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也可牵制中国不断上升的军事实力”。日本学者发现,“俄罗斯军方对华怀有严重担忧情绪,但在俄中关系日益密切背景下,政治上不容许显露这种心态,俄军只能找其他理由落实对策”。[72]俄军非常担心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力量转变成军事力量。他们认为,随着台海关系日益缓和,中国军队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北方。中国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多兵种、大纵深进攻性演习也是在模拟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实施的进攻。为避免太落后于中美两国,俄军继续推进未来10年斥资6100多亿美元更新武器装备的宏伟计划。截至2011年底,俄罗斯武装部队已有包括30支航空大队在内的超过250支部队更换了现代化装备。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俄罗斯武装力量到2020年的新型武器装备比例将不低于70%。[73]

(二)俄罗斯对借力中国发展自己的矛盾心态一定程度地掣肘了彼此地方合作潜力

俄罗斯毗邻中国边境地区的一些地方领导既希望利用中国雄厚资金发展当地经济,又担心中资及中方人员过多进入其经济界和社会界将使俄罗斯“受制于”中国。他们对中国对30多亿美元的对俄罗斯持续投资“超出同期俄罗斯中央政府为扶持犹太自治州、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而划拨预算开支的3倍”深感忧虑,对中国黑龙江省专门成立特别行政机构管理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34个中俄经济合作区错误解读,认为是“中国当局在组建‘专门领导班子’操控俄罗斯远东开发进程”。基于这样的心态,虽然两国元首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中方开始对联合项目投资,但俄罗斯地方却毫无作为,千方百计阻挠项目实施”,导致“纲要”形同“一纸空文”。[74]位于俄罗斯米哈伊洛夫卡镇、乌苏里斯克市(扩大制鞋厂项目)、游击队城和纳霍德卡市的4个联合项目没有一个落实。中方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自动化所搞的联合创新项目,也因俄罗斯政府层面不允许外国投资科学领域而被冻结。

(三)两国企业在第三国的军售和经贸竞争局面没有改变

俄方认为中国产的教练机在委内瑞拉已取胜于俄罗斯,伊朗和叙利亚等潜在军售市场也逐渐被中国所控,“中国研发的第五代战机也许是比美国的F–35更危险的竞争对手”,直接影响俄罗斯第五代歼击机T–50的出口量。俄罗斯一些精英甚至抱怨,中国已开始向一直被莫斯科视为专属利益区、不让西方染指的独联体国家“攻城略地”,认为中国向白俄罗斯提供“进攻性”的贷款和资助“搅乱了莫斯科与明斯克的全部牌局”,使俄罗斯要求白俄罗斯加快经济改革和国有资产私有化进程的打算落空。[75]卢卡申科总统甚至把堪称世界最大钾肥生产企业之一的白俄罗斯钾肥公司股份出售给中国,却拒绝俄方求购,婉劝其最好试试自己“开钾矿”。[76]俄方还认为,乌克兰加强对华交往并成为中国的战略伙伴也影响了俄方部分利益,因为,“乌克兰完全可以向中国提供近年来莫斯科不愿出售的先进军事技术”。[77]而乌兹别克斯坦决定另铺一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每年将占其天然气产量三分之一的250亿立方米天然气提供给中国,这也对俄罗斯在中亚天然气出口上的传统垄断地位造成冲击。

(四)两国能源企业间的油气价格分歧严重

1月1日中俄石油管道正式运营后,两国能源企业的原油价格分歧进一步显现。俄方并不否认,双方签署供需原油合同前,中方已对运费提出质疑。中方认为俄中支线的原油每吨应比通往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终点的运费少7%,便宜30美元。但俄方坚持中国支付的原油费应按整条“东—太管道”运费计算,并称如按中方意见,到2030年俄方将“损失”282亿美元。为此,双方各持己见,难解难分,俄方一度要诉诸伦敦法庭,甚至考虑“提前偿还中方20年期贷款”,终止供油合同。与此同时,双方商谈已久的俄罗斯对华供应天然气合同也因价格谈不拢,未能按两国政府先前制定的“进度”签署。俄方不愿低于对欧供气价位对华供气,中方也因目前进口中亚天然气使其在国内的销售每日亏损,无力承受更高的“欧洲”气价。双方立场不愿松动的原因还在于,俄方国内气价稳步上升,赚钱同样不少,且中东和北非乱局也为俄罗斯扩大天然气出口提供了契机,俄罗斯对意大利输气量增幅超过50%,加之日本因地震引发核泄漏,使日本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需求上升,所以,俄方并不急于同中方签署供气合同。而中方因与中亚、缅甸和澳大利亚等国天然气的合作有了进展,对俄罗斯天然气需求的紧迫性也有所降低。10月12—15日,两国政府能源部门和能源企业代表在莫斯科的会谈中仍未能就天然气价格达成一致,2011年底前俄罗斯经西线对华天然气出口合同也未能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