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前瞻

二、发展前瞻

虽然上海合作组织尚存一些制约组织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挑战,但是,成员国在深化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前景依然看好。“上海精神”的强大凝聚力始终是上海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将持续提升

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正式成员国,这为上海合作组织在亚洲构建统一的安全和经济合作空间开辟道路。[160]两国的加入使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和人口规模扩大到占全球约20%和40%,幅员面积从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延伸至南亚地区,直至印度洋海域的欧亚大陆四通八达的核心地带,使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这有助于提升上海合作组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所秉持的“上海精神”更被广泛认可。由于上海合作组织不但有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有三个“金砖国家”和四个“有核国家”,这将使上海合作组织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进国际经济秩序改革等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增。印巴的加入还使上海合作组织将打击中亚“三股势力”和南亚及中东恐怖组织结合起来,使其安全合作区域纵深明显扩大,可以进一步加强跨国安全和反恐合作。如今,当初国际认可度不高的上海合作组织已发展成为二战结束以来整个欧亚大陆从未有过,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趋之若鹜希望加入的一个多边区域组织,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变量。[161]

(二)政治安全合作始终是成员国相互倚重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美国战略东移,重返亚太动作频频,使中俄战略发展空间受到极大挤压。西方连续策动的“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令包括中亚的苏联时期的国家不寒而栗。息息相关的国际安全环境使成员国客观上都有借上海合作组织“抱团取暖”的实际需求。在国际安全形势急剧变化大背景下,“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俄罗斯支持。俄罗斯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平台也期待中国支持”。[162]何况,“无论俄罗斯抑或中国,都不允许中东恐怖分子团伙在两国边境地区胡作非为,因为这一地区正处在两国共同实施一体化项目的核心地带”。[163]通过与成员国和观察员国乃至对话伙伴国的互利互信合作,中国可以消除对来自东、西、南、北的传统军事安全威胁的担忧,将有限财力和军力投入更需要的地方。中国寄希望于上海合作组织能够确保中国西北部的战略安全。上海合作组织也是俄罗斯唯一可借用的非其完全主导的地区国际组织,客观上为其南部打造了一个稳定的安全地带,解决了来自东、西和南部地区的安全问题,成为助其走向复兴、重振大国地位不可或缺的重要借重力量。2017年12月,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的年终报告强调,恐怖主义威胁依旧存在。“伊斯兰国”武装分子返回俄罗斯及其他苏联国家,北高加索及中亚的地下恐怖活动日益猖獗。俄罗斯的主要任务即是防止这一地区重新成为国际恐怖主义基地,遏制恐怖主义、极端伊斯兰主义向北高加索及中亚的蔓延。[164]“上海精神”也为中亚成员国和印巴两国多元化对外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它们更有依托上海合作组织来扩大对外交往的战略需求。而且,参与拥有中俄两个毗邻大国参加的上海合作组织的政治安全合作,也是中亚成员国和印巴相互平衡关系的客观需要。2003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势力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等苏联国家接连策动“颜色革命”,2010年底西亚北非又连续爆发“阿拉伯之春”,使中亚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危机感普遍加剧,在与西方打交道和接受其援助时更加小心谨慎。他们普遍期冀上海合作组织能平抑美国等西方势力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影响。因为,上海合作组织从不干预任何国家的内政。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有利于哈萨克斯坦巩固其地缘政治地位”。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合组织的利益与哈萨克斯坦有很多方面相似。在阿富汗军事冲突转移至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情况下”,借助上海合作组织的集体力量“打击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也是塔什干所追求的目标。[165]正是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致青年共同寄语》,呼吁国际社会合力打击旨在吸收青年参与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团伙活动的企图,防止上合组织区域的年轻人被引诱参与破坏性活动,帮助正在成长的一代对有人企图向其灌输的恐怖主义和其他激进思想形成免疫力。[166]由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国小式微,无力独自抵御“三股势力”威胁,借助上海合作组织的集体威力,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有组织犯罪团伙也是其实际需求,两国均视上海合作组织为它们“自己的组织”,对其钟爱并不亚于中俄两国。2018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对吉尔吉斯斯坦,还是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而言,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安全合作都是优先方向之一。尽管印巴从未联合举行过反恐演习,也未同时参加过任何多边反恐行动,但是,双方却很早就决定派兵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举行的“和平使命—2018”联合军事演习,以加强同其他成员国的反恐合作。两国还表示将进一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其他防务和安全合作。

(三)趋同的价值观仍是深化政治安全合作的保障

从地缘政治角度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构建公正、合理的多极化世界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各方在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方面的立场一致。中俄、中亚成员国和印巴都是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倡导者和拥护者。中国始终致力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努力。俄罗斯一直呼吁禁止滥用武力,严格遵守国际法基本准则,认为当今世界接连发生的打着人道主义幌子的武装冲突破坏了已存在多个世纪的国家主权原则,强调任何国家都无权将联合国的特权占为己有,尤其当涉及对主权国家动武时。[167]中亚成员国更是赞成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地区和国家间争端,反对以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进而推翻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在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多极世界等问题上的政治取向客观地与中俄一致或相近。[168]正如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所称,凝聚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因素“就在于它善于利用政治外交手段解决国际问题。以柔克刚、‘智慧’取胜,以审慎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既定目标,这就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一点使得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所有致力于开展平等和互利对话的国家和人民”。[169]印度和巴基斯坦均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支持全球化,主张多边体系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尽管印方在“一带一路”倡议问题上仍存异议,但无论是在2017年12月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还是在2018年6月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青岛峰会,新老成员国均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经各方协商一致,最终将“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写入“青岛宣言”,成为八国最重要的政治共识和努力目标。

(四)“上海精神”继续是“凝识聚力”的纽带

在加拿大魁北克七国峰会不欢而散的背景下,“上海精神”的活力优势更加显现。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不仅赢得广泛赞誉,作为东道主的中国还提出了应对各种挑战的相应举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劲合作动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践行新型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以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赋予了“上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八国领导人批准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18—2022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纲要将为丰富和提升“上海精神”内涵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正如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所言,“成员国倡导的‘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根基”。“这一精神不仅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经验总结,而且对推动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70]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强调,“‘上海精神’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上海合作组织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方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建议有利于各方携手应对新挑战,上海合作组织应为此做出更大贡献。[171]

(五)印中和印巴矛盾或将有效管控

尽管中印关系在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前后出现较大波折,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印两国都有缓和关系的迫切愿望,“都希望印度洋地区局势稳定”。何况,即便媒体大肆炒作,可中国人并未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兴建军事基地。[172]而且,就连一些西方学者也不认为中国在印度洋沿岸地区推进经济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构筑对印度的包围网。日本《读卖新闻》刊文称,中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理由在于加强海上航路防卫和能源安全保障,只是客观结果达到了对印度形成包围网效果。澳大利亚前驻印度大使约翰·麦卡锡认为,尽管“中印之间存在深刻的地缘政治矛盾,可是,两国的经济往来规模非常庞大。因此,不排除印度未来会参与到丝绸之路项目当中”。[173]纵观印中关系发展史,虽然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甚至是很深的矛盾,但是,两国在多边国际舞台仍有过不少成功合作先例。就地区问题而言,印度和中国都反对外部势力介入,认为“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自己来办”。[174]就全球性问题来说,无论是2007年的联合国巴厘岛气候变化大会,还是2009年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印度都与中国和“基础四国”其他伙伴有过密切的配合、充分展示了印度希望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集体发声”“抱团”维护共同利益的决心和意愿。而且,印度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金砖国家,金砖银行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边合作机制中与中俄以及中亚成员国的合作也十分顺畅。[175]从实际情况来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转正”不但没有给上海合作组织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促进了印度与中巴两国尤其是对华关系的加速回暖。莫迪总理不顾国内对“重置”对华政策的质疑声音,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前专程赴华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非正式会晤,彰显印度政府及莫迪总理本人对改善对华关系的极大诚意和坚定决心。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期间,莫迪总理重申,印方愿在两国领导人武汉非正式会晤基础上推动印中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印度作为新成员,愿在上合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支持中方成功举办青岛峰会。虽然印方对“一带一路”倡议仍存疑惑,然而,印方还是不反对在成员国领导人的宣言中保留成员国应加强相互间的“新建和升级国际交通线路中的路段,发展包括高铁在内的公路和铁路交通”等“互联互通”合作项目,并与其他成员国共同指出,有必要切实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继续就制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公路发展规划》开展工作。

至于印巴关系,正如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拉希德·阿利莫夫所言,从理论上讲,印巴借鉴苏联国家和中国的边界谈判经验的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176]印度前驻俄罗斯大使阿贾伊·马尔霍特拉也表示,印巴早就是一系列多边组织的老成员,两国的双边问题不会对上海合作组织产生负面影响。[177]而且,印巴的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地位已有12年,两国或多或少参与了上海合作组织的一些事务。巴基斯坦真纳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者扎法尔·贾斯帕尔认为,和印度相比,巴基斯坦军事和经济体量都处于弱势,因此,巴基斯坦更希望通过沟通解决与印度的关系紧张问题。如果双边渠道不畅通,那么上海合作组织提供的多边渠道将是双方沟通的另一个途径。[178]何况,印巴都有缓解双边关系的愿望,2017年9月,印度对俄罗斯与巴基斯坦在俄罗斯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举行的军事演习没有做出激烈反应,因为,印度认识到,如今,俄罗斯、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是上合组织成员,其活动方向之一即是反恐合作。《印度战略》月刊编辑维奈·舒克拉表示,印方完全可以参加有印巴士兵参与的成员国联合反恐演习。[179]12月,舆论普遍担心的印巴作为正式成员国首次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索契会议的“口水战”并没有发生。[180]为此,印度前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欧亚事务著名专家蓬乔克·斯托丹教授认为,“上海合作组织可促使印巴紧张关系逐步解冻,因为,北京热衷于稳定的南亚关系”。另外,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共同参加多边会议、反恐活动以及军事演习等形式多样的合作将改变地区政治气候,会“对印巴关系产生积极影响”。[181]

(六)俄罗斯不愿看到印中不睦削弱上海合作组织影响力

虽然俄罗斯积极推动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进程,但是,莫斯科也不希望新德里与北京的矛盾将其拖入尴尬境地。还是在印中洞朗边境冲突爆发前,俄罗斯就试图把印中两国国防部长召集在莫斯科会晤,以从中斡旋两国的紧张关系。因为北京和新德里都是俄罗斯的战略伙伴,莫斯科对印中关系的改善乐见其成。[182]俄罗斯对迎合中印任何一方都不感兴趣,同两国的关系对俄罗斯都意义重大。从俄罗斯角度看,中印争端没有一个是根本性和无法消除的原则问题。相反,如果同心协力,两国完全可以构建对自己有利的新世界秩序。而在俄中印“三角”中发挥欧亚大国独特作用的俄罗斯也会受益。[183]而且,俄罗斯总统经济和外交顾问谢尔盖·卡拉加诺夫明确表示,中国是俄罗斯最亲近的邻国,发展俄印关系不取决于俄中关系。俄罗斯在印中关系问题上不会选边站队,不会为支持印度或中国而将自己的利益置于风险之下。印中关系对立是错误的,越早解决这个问题越好。[184]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在年终报告中也强调,俄罗斯要防止中印在亚洲和印度洋爆发对抗。2018年4月,“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政治观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欣喜地表示,几个月前,某些人还在坐等印中在喜马拉雅地区陷入边境冲突、永远反目成仇,以彻底打乱莫斯科在亚洲方向上的整个外交部署。如今,和平正缓缓降临冲突区域,以对俄罗斯最有利的形式化解了上述困扰。[185]

(七)国际社会会逐渐改变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偏颇认知

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其倡导的“上海精神”和新安全观越来越被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认可和崇尚,也使上海合作组织从起初被西方一度担心的会变成“东方北约”和独立于西方的反美组织,逐渐发展成为被国际社会普遍看好的一个探讨新安全观和构建和谐地区及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平台,为不同文明和宗教信仰的国家和组织寻求共识、实现共同利益找到一条新路径,在维护地区稳定和打击“三股势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被国际社会认可。2002年8月,美国将上合组织打击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伊运)列入恐怖组织名单。9月,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冻结“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资产、旅行限制和武器禁运等制裁决议,将“东伊运”正式列入恐怖组织名单后,美国随即冻结了“东伊运”在美国的资金,切断其与其他恐怖组织的资金来源。时任俄罗斯总统上海合作组织事务特别代表列昂尼德·莫伊谢耶夫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最重要的成就即是国际社会普遍对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地区发挥作用的认可,这反映在联合国通过的有关承认上海合作组织是保障中亚局势稳定的重要组织的专门决议。2011年9月和2015年1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先后联名向第66届和第69届联大提交了作为联合国官方文件的《国际信息安全行为准则》和准则的更新草案,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和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进程。[186] 2016年4月,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在联合国召开的关于世界毒品问题特别会议的发言再次被作为大会正式文件分发各国代表。由此可见,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一面和平发展的旗帜,有着极高威望的多边综合性合作组织,其影响大大超出地区范围。历史和现今的欧亚大陆或许有过,或目前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较有影响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但都很少有像上海合作组织这样被更多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各异国家青睐。

(八)上海合作组织从青岛再出发

2018年6月,扩员后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首次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青岛峰会达成的共识不但没有减少,反倒更加丰富了成员国包括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内涵。八国领导人批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19年至2021年合作纲要》和《2018—202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禁毒战略》及其落实行动计划,并责成各自相关部门就建立地区禁毒常设机构事宜继续进行积极磋商。与会各方积极评价接收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发言时指出,中方愿同各成员国一道,本着积极务实、友好合作的精神,全面落实本次会议的共识,携手创造上海合作组织更加光明的美好未来。印度驻华大使班浩然表示,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及其议题正给世界秩序带来“多边主义”和“多极化”的全新思考和启发。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它所代表的多极化向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即使是政体和意识形态存在差异的大国之间也可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和平相处。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确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将有助于成员国在加强相互信任、推进互利合作方面打开崭新局面。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认为,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是多边主义的再出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青岛峰会已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合作组织将在维护和加强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地区共同发展,建立公平、合理的新世界秩序中发挥更大作用,发展前景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