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关系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在中俄关系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同时,两国互利合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
(一)战略互信仍需进一步加深
首先,中俄民众相互认知不够充分。虽然近年来两国去对方国家旅游观光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俄罗斯仍未进入中国出境游人数最多的目的国前10名,赶不上日本、新加坡,甚至不及越南。俄罗斯前往中国的游客更是无法与中国去俄罗斯旅游的人数相比。算上旅游团组,每年来中国的俄罗斯人只有去俄罗斯的中国人的三分之一,两国航班有90%的乘客为中国人。除了莫斯科或圣彼得堡人外,来中国经商和旅游的主要是远东地区居民。由于获取中国信息渠道不多,特别是俄罗斯中部地区相距中国较远,以及两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和对事物的不同认知,导致有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不十分了解中国。而对中国认识的缺失,也为听信有关中国的谣言和社会上的“中国威胁论”滋生提供了土壤。[233]
其次,双方都有在与西方交往时被“边缘化”和“落单”的担忧。俄罗斯质疑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者不乏其人,尤其当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剑拔弩张之时,常常认为中方提供的支持“不够给力”。俄罗斯不少精英担心,一旦反华和反俄势力消退,中俄任何一方与美国“奉行共同路线时”,另一方就会落入被动境地,即倘若特朗普“改弦更张”停止对华贸易战,俄中很可能就不会再开展重大政治对话。[234]而且,俄方也不讳言,称“中国伙伴对俄罗斯的信任程度不能说达到了俄罗斯的预期”。[235]同样,中国也有精英对俄罗斯的“向东转”政策能坚持多久心里没数,认为一旦俄罗斯和欧洲关系走向正常化,普京等精英阶层还会再次做出回归欧洲的战略选择。[236]
另外,俄罗斯社会的对华好感度在悄然下滑。虽然民调显示俄罗斯民众将中国视为友好国家的比例仍高达62%,但相比2015年的77%峰值还是下滑15个百分点;认为最近一年来俄中关系恶化的民众比例跃升10个百分点,从3年前的15%上升到25%;认为两国关系改善的民众比例从56%降至45%,下降11个百分点。这无疑使俄罗斯高层提出的“向东转”政策面临某种危机。俄罗斯圣彼得堡政治基金会会长米哈伊尔维诺格拉多夫分析称,俄罗斯社会对中国好感度的下降“可能与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嫉妒感有关”。[237]
(二)两国贸易规模大大落后于高水平的政治关系
双边贸易规模与两国经济体量严重不符。2017年中俄贸易额达到840.71亿美元。但即使在被西方制裁的情况下,同期的俄罗斯与欧盟贸易额也高达2446.7亿美元,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更高,达到6444.6亿美元。即便是经济体量不及俄罗斯的越南,2017年对华贸易额也高达1000亿美元。
两国的营商环境不理想。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认为,虽然从俄罗斯方面来说,在中国营商“没有看到任何重大的法律障碍,但大环境还有待改善”。[238]同样,虽然俄罗斯的营商环境排名不断上升,可是,就连俄罗斯本地公司也认为在俄罗斯做生意不轻松。俄罗斯Nafi分析中心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1000家大中小型俄罗斯企业负责人的调查显示,88%的企业家认为在俄罗斯做生意难;约30%的人觉得非常难;60%的人不信任政府采取的措施。认为官员没有考虑企业利益;70%的人认为,俄罗斯腐败程度和经济犯罪率很高。而且,“税收过高、行政壁垒、官僚主义和法律频繁变更”。[239]
相互投资不足。2018年上半年,中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从上年同期的42亿美元削减至319亿美元。中国对俄罗斯的非金融类投资少于对哈萨克斯坦投资,也落后于一些欠发达国家,甚至不及巴基斯坦等局势不稳定的国家,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总额中仅占7%。俄罗斯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更是微不足道。即便是对莫斯科不断打压的美国,俄罗斯从2016年初到2018年中期也直接投资了13.1亿美元,对一再对莫斯科发难的英国直接投资14.4亿美元[240]。
双方均不能完全满足对方的进口“替代”需求。在西方制裁和美国发起贸易战的情况下,中俄贸易、创新和工业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和阻碍。然而,中方不能完全满足俄方对西方现代化技术和大规模投融资的全部“替代”需求。为规避风险,免受牵连,中国商业银行常常拒绝为被列入美国SDN名单(特别指定国民与禁止人员名单)的人提供金融服务,有些未被制裁的人也受到殃及。[241]同样,虽然俄方希望扩大对华能源、农产品和禽肉类供应,但其短期内却满足不了中方减少从美国进口天然气、特别是农产品的巨大缺口。俄罗斯无法在中国大豆市场取代美国人。中国每年购买9000多万吨大豆,而俄罗斯大豆产量总共不到中国从美国进口量——3500万吨的十分之一。[242]对华出口生猪和猪肉也存在问题,非洲猪瘟疫情在俄罗斯已持续好几年,不少国家都严格禁止从俄罗斯购买猪和猪肉。[243]尽管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俄罗斯能源峰会上保证,当中俄东线“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建成运营后,俄方除每年向中方供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外,还有能力在冬季用气高峰期向中国增供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连俄方专家对此也产生质疑。实际上,这条管道现有的气源每年只够对华输送45亿立方米天然气,要填补335亿立方米的巨大缺口,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尚不具备从恰扬达油气田和科维克塔气田开采油气混和体的技术,且不说还要再修建800公里的输气管道。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和欧亚项目处副主任尼古拉科扎诺夫也认为,如果俄罗斯上游部门不实行现代化改造,西伯利亚西部地区的石油产量可能大幅下降。“到2035年,可能会从目前每年3.3亿吨的产量降至1.8亿吨,甚至1.46亿吨”。[244]
大合作项目落地滞后。虽然两国高层确定了不少大合作项目,但是这些项目不是仍在论证,就是由于一方或双方都对方案不感兴趣而束之高阁。对此,俄罗斯专家尖刻地批评说,“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设想只停留在意向和彼此客套层面,脱离实际,提出的切实有效和值得投资项目严重不足”。[245]俄罗斯远东和中国地方政府发表的声明和官方文件常常是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表面文章。由于双方在哈尔滨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高铁轨距上找不到折中方案,两国的“滨海”国际运输走廊项目建设久议未决、进展缓慢。北京—莫斯科的高铁项目更是一再改动,虽然已决定先修莫斯科—叶卡捷琳堡线,可后来又压缩至莫斯科—喀山,再后来便成了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即便如此,这180公里的线路建设也还是停留在纸面上[246]。由于俄罗斯资金不足和工作效率低下,两国的同江—下列宁斯阔耶大桥俄方段工期一再延误,以致不得不推迟到2019年7月才能交付。
中美贸易战殃及俄罗斯经济。欧盟委员会认为中国经济放缓已成为俄罗斯经济面临的一个挑战。中美贸易战产生的负面效应或使俄罗斯经济下滑2到2.5个百分点,甚至不排除出现负增长的可能[247]。因为,中国经济增速减少一个百分点会连带俄罗斯经济增长放慢0.5个百分点。如果中国经济增速长期放缓,还有可能使“俄罗斯经济陷入新的衰退”。[248]
另外,两国的贸易结构过于单一。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在中俄贸易中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在俄罗斯对华出口产品中仍有77%为矿产品,9%为木材和纸制品,机械和设备占比不到3%。而且,对华武器出口已达俄罗斯出口总量的近15%,中国对俄罗斯军事装备的需求几近峰值。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承认,如今,俄罗斯已没有什么商品可以突然大幅增加对华供给,双边贸易“不会出现飞跃式”发展。两国关系中的物质基础落后于政治关系水平的局面不会很快改观。[249]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马克西姆奥列什金也认为,由于原料价格上涨已触及天花板,两国提出的下阶段2000亿美元的贸易额目标更难达到。[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