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能源运输通道的争夺

一、围绕能源运输通道的争夺

俄罗斯不断加强对后苏空间特别是环里海地区油气运输管网的双控制,中国则积极回应中亚国家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需求,努力改善自身能源安全状况。

(一)中亚能源外输通道上的角力

对中亚里海能源运输通道争夺的核心是油气外运方向和由谁主导问题。

中亚对华能源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年9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击败欧美等大型石油公司,获得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斯克和乌津两大油田开采权,并与哈达成建设中哈石油管道工程项目协议。2005年5月,中哈石油管道一期工程贯通,成为中国第一条跨国长输石油管道。2006年4月,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土库曼斯坦政府关于实施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和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售天然气的总协议》及《关于建设中土两国天然气管道基本原则协议》。2007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政府、中石油同三国相关企业签署有关对华天然气管道建设和运营协议。2009年12月和2010年10月,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线和B线全部竣工,正式双线通气。2011年4月,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签署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建设协议,乌兹别克斯坦每年通过该管道向中国输送250亿立方米天然气。

俄罗斯积极应对中亚国家扩大对华能源出口的挑战。针对中亚国家不断扩大对华能源出口的趋势,“莫斯科也有一个新老结合的应对方案,即沿苏联时期的中亚—俄罗斯中部管道再兴建一条管线”,以“使中石油与俄气公司对土库曼斯坦开采出的天然气形成竞争”态势。[10]为此,2008年9月普京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专门与卡里莫夫总统深入讨论了建设该管线的具体细节。此外,鉴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竞相扩大对华能源合作的实际情况,“俄罗斯不得不加快发展中亚—俄罗斯中部天然气管道的谈判进程,以表明它拥有现成的、能替代土中管道的方案。加之按‘欧洲定价模式’收购,使与俄气合作更显诱人”。[11]

中亚里海国家奉行大国平衡的多元化能源出口战略。哈萨克斯坦一直在强化本国能源外运自主权。1997年4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亲自批准成立全资国有公司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明确要求其达到“承揽”全国80%以上石油天然气的运输份额能力。土库曼斯坦在尼亚佐夫总统执政期间就一直试图冲破向北通往俄罗斯的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束缚,扩大能源对外出口。在此方针指导下,土库曼斯坦已基本实现天然气北走俄罗斯、南向伊朗、东走中国的战略布局。

(二)日本在俄中石油管道合作上搅局

2000年夏,俄罗斯与中国达成共同修建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协议。正当两国筹划“安大线”的关键时刻,日本公开出来搅局。2002年12月,东京向莫斯科提出修建从安加尔斯克到纳霍德卡的“安纳线”方案。由于该线路终端纳霍德卡港口面向太平洋,俄罗斯在向日本供油时,也可进入中国、韩国和潜在的朝鲜甚至还能延伸至美国等更广阔的市场,对俄罗斯吸引力更大。为使莫斯科尽快同意这一方案,日本轮番向其发动外交和经援攻势。2003年,小泉一郎首相数月内接连两次造访莫斯科,先向其允诺提供50亿美元优惠贷款,后又提高到75亿美元,帮助俄罗斯开发相关油田和修建输油管道。日本石油公司也积极配合政府,愿向“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油田投资80亿美元巨资。2005年7月,日本又打出向俄方投入90亿美元的“管线专项研究资金”和120亿美元的辅助型投资意向,力促俄方做出优先修建“安纳线”的最后抉择。正是在日本的强大攻势下,俄罗斯对先前决定为中国修建“专线”石油管道的立场发生动摇,最终放弃了“安大线”方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