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续扩的原因

北约续扩的原因

1.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是北约续扩的主要因素。为达到在世界上长期维护“一超”的地位,美国始终视俄罗斯为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对俄的“衰落”一直不很放心。尽管根据俄目前的综合国力和内外政策看,在可预见时间里,俄罗斯根本不会与美对抗,更不会对美构成威胁,特别是在“9·11”事件后,俄罗斯已“义无反顾”地支持美国反恐行动,积极与美改善关系,但是,美国仍十分担心,俄罗斯不会就此甘心永远充当“二等公民”。现在,俄罗斯“卧薪尝胆”,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国内经济上,但无人能担保在俄恢复“元气”后,不会重新利用原苏联和华约的势力范围,与美国在欧洲争夺战略空间和各自的利益。因此,即使在俄罗斯独立之初奉行向西方“一边倒”方针时,美国也从未把俄罗斯当作“平等伙伴”。事实上,在战略上,美国对俄罗斯和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东欧各国是有严格区别的。在美国眼中,拥有巨大核潜力的俄罗斯,强大时是对美国的挑战,“衰落”时也不排除对美国构成潜在的威胁。不把这个“庞然大物”围困住,他们就不会安宁。冷战后,综观美国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美遏俄、弱俄的战略都是一贯的、连续的和不容改变的。美国的目的十分清楚,就是要抢占原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和战略空间。由西向东渐进推进、合围、切断俄罗斯通向欧洲的战略要道和战略屏障,使俄罗斯永远失去与美抗衡的势力范围和地域条件。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不给俄留下一丝复生的希望。

2.东欧国家强烈要求加入北约是北约续扩的外部条件。随着东欧剧变、华约解散,东欧国家顷刻间被暴露在了毫无安全保障体系的境地。出于本能反应,这些国家顿时被笼罩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危机感”之中。而北约自然而然地成了它们争取安全保障的首选目标。在北约首轮东扩后,那些被“拒之门外”的国家尤感安全危机。特别是俄美在北约东扩和反东扩的激烈较量中,俄罗斯又不断在公开场合宣称,原苏联大地属于其利益范围。俄罗斯要重振大国雄风,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这不能不引起刚刚摆脱苏联控制又落进俄美争斗夹缝中的东欧国家不安。为了确保自身的独立和安全,这些国家自然加紧了申请加入北约的步伐。北约首轮东扩后,罗马尼亚吸取没挤上北约东扩“头班车”的教训,为了向西方示好,竟不惜损害与中国建立的长期特殊传统友谊,在2001年4月28日的日内瓦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7届会议上,对中国针对美国的反华议案“不采取行动”的动议投了反对票。足见罗马尼亚在追赶北约续扩“二班车”上志在必得的决心。

3.首轮东扩的顺利和成功为北约续扩奠定了基础。1999年3月,在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后,北约在欧洲的地面部队增加了近13个师,空中打击力量也大大加强。北约的战机从波兰境内已能够威胁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等城市。北约的前沿地区向俄罗斯边境推进了近800公里,给俄罗斯造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所以,还是在1995年9月,当北约完成《北约东扩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就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叶利钦总统曾多次警告,一旦北约完成东扩,则另一场冷战就要开始,核弹头也要重新对准华沙。然而,北约的东扩计划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如期完成了首轮东扩。结果,什么也没发生。俄罗斯的软弱,无疑使北约坚定了续扩的决心和可能。

4.欧盟在防务上对北约的依赖和北约成员国寻求自身利益是北约存在并续扩的“内在”因素。北约成员国,特别是西欧一些国家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认为北约的存在有利于欧洲的安全和稳定。北约成员国绝大部分也是欧盟成员。据德国联邦国防部政治军事问题及裁军处副主任于尔根·伯尔内曼准将在2001年底撰写的一篇题为《全面安全观面临挑战》的内部报告中承认,欧盟组建“快速反应部队”不成问题,但缺乏战略侦察手段和工具,防务资金缺口也很大。在2008年前,欧盟自身财力难以满足欧洲防务的实际需要。所以,欧盟必须与北约联手维护欧洲的安全。伯尔内曼认为,“当欧盟致力于完善和强化北约之际,北约保留对集体防务独有的责任”。这里不难看出,在可预见的未来,不断将东欧国家纳入北约的势力范围,符合欧洲的整体战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