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三、中俄关系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中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有着坚实的客观基础和历史必然。“两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这个现实对俄罗斯来说将永远存在,不取决于愿意还是不愿意”。[14]

(一)相似的战略处境

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都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防患和遏制的外部环境。俄罗斯在改制初期积极投靠西方,全面推行西化政策,旨在成为西方一员,然而,其不但没能得到西方应有回报,反倒遭遇西方的冷遇和无情打压。美国及其一些欧洲盟国坚持冷战思维,继续视俄罗斯为潜在战略对手,公然违背承诺,不断强化冷战产物北约,推动“东扩战略”,使其兵力直抵俄罗斯边境,蚕食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进而肢解俄罗斯的传统盟友,发动对前南斯拉夫联盟的战争,鼓动车臣分裂分子从俄罗斯中央政府分离出去。“事态的转变促使莫斯科加速稳定与中国的关系,谋求在与北约不断加剧的对抗中寻找到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如果不是盟友的话,至少也是一种依靠”。也正是在这样的严峻战略环境下,借助中俄战略协作的影响力,“叶利钦向克林顿发出了挑战,其措辞严厉,而且没有使用外交语言”。[15]此外,美国及其盟国还不断向俄罗斯的势力范围——独联体进行军政渗透,在其中一些国家大搞“颜色革命”、建立亲美政权,徐图将其从俄罗斯的盟友变为反俄前哨。美国等西方反俄势力目的是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压缩到俄罗斯本土,使其沦为二流国家,永远不能东山再起;美国及其西方反华势力也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在推行对华接触政策同时,依然坚持对华遏制战略。在台湾、西藏、新疆等问题上不断干涉中国内政,甚至支持中国的民族分离势力,一再对中国发起人权攻势,旨在分化、西化和弱化中国。中俄共同面临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挤压和发展本国经济的迫切需求,成为两国寻求彼此睦邻友好和加强合作的客观基础。彼此相互借重,加强战略协作,成为两国的共同战略需要和必然选择。

(二)趋同的国际政治理念

中俄友好关系是在历经国际形势复杂深刻变化的动荡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两国在攸关国际全局及其走向的重大问题上的共识和共同立场使彼此在战略上靠近。两国都坚持和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主张以联合国为中心,以《联合国宪章》为原则构建国际秩序和国际治理体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反恐扩大化和搞“双重标准”;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由一个超级大国或国家集团支配和垄断国际事务;主张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损害别国主权;都不搞军备竞赛,反对太空军事化和美国发展反导系统等。2008年5月,中俄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为两国在国际舞台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奠定了法律基础。正如普京曾指出的,中俄“两国国家利益的共同点建立在俄罗斯和中国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上。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共同态度就是我们战略合作的基础。这就是我们把发展俄中特殊关系看作是我们共同的伟大成就的原因”。[16]梅德韦杰夫总统也指出,“目前,俄中协作已成为国际安全的关键因素”。[17]

(三)客观的资源互补

两国资源互补优势明显,俄罗斯科技基础雄厚,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中国则着力发展经济,具有吸收高新科技和资源需求的广阔空间和市场。两国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商品、市场等方面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互利合作。俄罗斯改制初期,经济衰退、商品匮乏、民不聊生,应运而生的中俄边贸及时缓解了其民生所急。中国对俄罗斯的大宗军购也使俄罗斯军工综合体迅速盘活。时任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曾直白地表示,“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的发展只能依靠向中国出口军事技术装备和武器”。并说这是在俄罗斯现有经济条件下,“维持我们军工综合体的唯一可能性”。[18]反过来,俄罗斯的先进科技、能源和军工产品在相当程度上也满足了中国有关领域的急需,其市场需求也加速了中国轻工产品的升级换代,特别是俄罗斯的先进军事技术使中国军备得到跨越式发展。中俄深海潜水项目合作使“中国掌握了所有的技术,提前10年完成了国家863计划规定的任务”。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科技和生产工艺水平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不少产品已达到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并拥有西方著名公司的生产许可证。这些产品的质量、性能不但与欧美先进国家同类产品相差无几,且价格相对低廉,已逐渐被俄罗斯业内所认可,两国的资源互补优势更加明显。

(四)深厚的传统友谊

中俄交往历史绵长,虽有过“不愉快插曲”,但昔日的“友谊主旋律”至今仍然在起作用。早在列宁及随后的斯大林时代,苏联就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援助和支持。苏联对中国加速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向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技术援助,对新中国建立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积极贡献。中国人民也一向同情和支持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苏联并肩战斗,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同样做出巨大贡献。20世纪50年代,中国同苏联结盟并站在反殖民主义统治的第一线,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极大地减轻了苏联的国际压力。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和人民相互同情和支持,为确保两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俄两国和人民在长期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是两国永作“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和兑现“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庄严承诺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向上发展的根基和沃土。

(五)高层的重视与推动

中俄关系历经坎坷,发展到今天历史最好时期,倾注了两国领导人的大量心血。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三位俄罗斯总统和中国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发展中俄关系,一再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深化俄中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都将是两国外交政策的战略优先方向”。[19]胡锦涛主席就任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即是俄罗斯,说明中国新一届政府依旧高度重视对俄罗斯关系。梅德韦杰夫总统就职后也把中国作为独联体以外的首访国,认为“同中国发展和深化战略协作关系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20]关于这一点,“梅普政府”的对外政策新构想中也有充分体现。正是两国领导人对双边关系的高度重视及频繁往来和不断推动,才使两国能够友好地解决彼此关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两国关系得以不断发展和深化,最终使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和国际等领域得到全面提升,双边关系进入空前友好的历史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