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对油气进口依赖日益严重

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对境外石油依赖度逐年加深,2003年石油对外依赖为32%,2005年和2007年上升至42%以上和49.7%,2008年越过50%后,迅速升至2010年的55%。中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0%。新增消费超过2.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墨西哥当年消费量,其中,原油增长2.7%,天然气增长12%。2011年中国原油进口25378万吨,同比增长6%,虽比上年17.5%的增速大为减缓,但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仍为20%,工农业和居民对石油整体消费增长趋势没有改变。2011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上升至56%,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原油对外依赖上升的趋势不但没有得到遏制,2012年还上升到了近58%。据国土资源部2011年预测,未来5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增长40%。[50]综合测算,2015年中国石油需求也将达到5.85亿吨,2020年上升至7.38亿吨,按目前国内需求和产量届时中国石油将分别要进口3.85亿吨和5.38亿吨,石油对外依赖度也将超过66%和73%。高盛和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14年后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20年石油消费的76.9%需依赖进口,未来中国石油供应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此外,天然气产量不足及其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很低与消费需求迅速增长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中国天然气在能源结构整体占比仅为3%—4.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4%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天然气实际需求1000亿立方米,缺口200亿立方米,13亿人口仅有14%的人用上天然气。由于自产天然气不足,且天然气战略储备滞后,储气比仅为2.2%左右,远远低于12%的国际平均水平,新增需求全靠进口支撑,导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赖从2007年的5.8%迅速上升到了2012年的28.9%。虽然中国常规天然气产量到2015年将超过1300亿立方米,但相对于2600亿立方米的供应需求仍有一半缺口。根据早前公布的页岩气和煤层气“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中国的页岩气和煤层气产量将分别达到65亿和200亿立方米的产量,即使这样,中国在“十二五”末期的天然气对外依赖也将上升到60亿立方米以上,届时天然气消费的对外依赖程度还将上升。这使实现《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到2015年达到7.5%的目标仍面临巨大挑战。此外,截至2011年,中国已连续3年从煤炭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11年中国煤炭进口超过1.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进口国,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已成为中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石油进口通道存在潜在风险

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逐年上升,2006年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总进口的45.2%,2008年已上升至58%。近年来,虽然中哈和中俄原油管道相继开通,但两条管线输油量仅占中国年进口总量的不到16%,还有超过84%的石油需从中东和非洲等地区进口。此外,由于中国的原油进口国伊朗、安哥拉、苏丹、尼日尔、利比亚等都存在不稳定因素,使中国能源供应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中国每年有大量石油需从中东和非洲运往中国,路途遥远、航线选择有限,其中约30%和80%的石油分别要经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运输。经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从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海峡以及从西非—好望角—马六甲海峡至中国的三条航线均难以避开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以及与一些邻国有争议的海域,加之所经航线浅滩暗礁无数、海盗活动猖獗,严重威胁着油船的安全。在中国海军短期内难以对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海上运输安全提供全天候有效防卫的客观情况下,一旦爆发地区冲突,海峡封闭或限量运行,将对中国的石油运输造成灾难性影响。

(三)尚不具备大范围开采页岩气的条件

中国的油页岩资源丰富,探明储量约为315亿吨左右,预测资源量超过4520亿吨,全境可开采页岩气预测资源量最少在12.5万亿立方米,资源总量仅次于美国、巴西和俄罗斯等国,且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尤其是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也有相当储量。

但在可见未来,中国尚不具备全面推广开采的条件。中国对全国页岩气储量测算的基数显然与美国同行无法相比,其准确率更需进一步科学论证。开发页岩气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在开发过程中除了气井压裂用水量大外,稍有不慎还会造成地面和地下水土严重污染,严重影响周围生态环境。

(四)海上石油运输配套设施及石油战略储备落后于西方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为保障石油运输较早组建了本国的庞大运输船队。美国早在1920年即颁布《商船法》,强调建造本国远洋船队的重要性。里根总统执政期间,美国的远洋船队得到空前的发展。欧洲在新千年以来也在重整造船业,不少国家相继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船厂建造大型运输船只,以促进欧洲的海上运输业发展。日本为确保2.5亿吨以上的年进口原油安全一直在发展大型油轮产业,并为造船和买船的企业给予低息贷款和补贴倾斜政策,使日本早就拥有了超过700万吨位的庞大船队。

同时,欧美等西方国家还较早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制度,法国、英国和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或更早就提出建立石油储备构想,并出台了一些石油及其制品储备的法规。2009年欧盟以立法形式进一步加强了欧盟整体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规定成员国的石油储备应相当于本国90天原油或成品油内部平均消费量。美国从1973年石油危机后即开始战略石油储备,并于1975年出台《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其石油战略储备规模很快超过120天。截至2011年底,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超过7亿桶,商业原油库存3.5亿桶,按每天向市场投放440万桶石油计算,可维持大约160天的供应。日本2012年的石油储备已达103天的原油进口量,加之民间储备,可满足169天的需求。

相比之下,中国距世界主要石油产区中东较远,但海上运输业发展却长期滞后,进口原油基本上靠租用外籍油轮。2004年中国租用的外轮数量一度占到总运行油轮的90%,近几年的情况也没有多大改观。此外,中国可接卸20万吨级油轮的港口只有青岛、宁波、舟山、大连和镇江等,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需求,液化天然气码头的接卸能力更是有限。

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严重滞后,长期依赖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综合储备天数一度仅为21天左右,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一个软肋。2006年以来,随着镇海、舟山、大连、黄岛四大储油基地相继建成和国家、地方、企业原油储备体系的建立,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状况有所改观,2011年底达到3.62亿桶,其中战略石油储备1.42亿桶,企业石油库存2.2亿桶,按目前消费水平已具备40天消费的储备能力。然而,要在2020年实现战略石油储备90天的国际普遍“达标线”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