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关系的新发展
2010年,在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中俄两国团结协作、共克后危机困难,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全面展开。
两国高层密切磋商,相互往来频繁密集。新年伊始,两国元首互致贺电问候,共同勾画双边关系发展蓝图,尔后又在“金砖四国”、G20、上合组织和APEC峰会等多边和双边场合会晤多达7次。胡锦涛主席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梅德韦杰夫总统应邀访华,两国总理举行第十五次定期会晤。双方领导人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以及进一步增进彼此政治互信、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问题及时深入交换意见,确保了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两国将深化彼此关系作为各自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优先方向,政治互信不断增强。梅德韦杰夫总统访华时重申,发展对华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政策优先方向之一,并于11月批准俄罗斯议会两院通过的关于俄中政府间通报弹道导弹和空间运载火箭发射情况协议的联邦法律。梅德韦杰夫总统认为,《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两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与中国的友谊是俄罗斯的战略选择,是多年前用鲜血凝成的选择”,“由军事事件所巩固的俄罗斯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牢不可破”。普京总理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俄罗斯“完全意义上的战略伙伴”。
两国签署《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在国际舞台的协同与配合更加紧密。两国在联合国改革、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立场相同或接近,都主张联合国成员应通过最广泛的民主协商取得改革问题上的共识,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致力于建立完善、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支持《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早日生效,反对和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及其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努力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做出应有贡献。两国在伊朝核问题和阿富汗和平重建等地区性问题的立场一致或趋同。双方支持安理会对伊朗做出的新制裁决议;不失时机地就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重启等重要议题对外宣示共同立场;支持国际社会在发挥联合国主导作用、尊重阿富汗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前提下向阿富汗提供援助,使之早日成为一个和平稳定、独立自主、发展进步、友善中立、远离恐怖主义和毒品犯罪的国家。两国在G20、“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中俄印三方对话和上海世博会重要对外窗口等多边外交舞台密切合作并取得积极成果。
两国在涉及国家制度、发展道路、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等关乎各自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战略借重更加默契。中方支持俄方为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和促进整个高加索地区乃至独联体的和平与稳定所作的努力;欢迎俄美签订并批准新的《俄美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措施的条约》;支持俄美本着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各国平等安全原则,在反导问题上的坦诚对话,积极评价俄方为应对新安全威胁和挑战、秉承安全平等和不可分割原则、团结各方力量推动制定的《欧洲安全条约》及反对扩张军事联盟的立场;支持俄罗斯在国际舞台和亚太地区发挥重要作用;支持俄罗斯参与东盟事务并发挥积极影响。俄方则坚定支持中方在台湾、涉藏、涉疆等所有关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的严正立场。两国以“二战”结束65周年为契机,共同发表《中俄两国元首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联合声明》。中方积极评价苏军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俄方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坚持抗击日寇,为苏军在苏德战场赢得最终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两国相互策应、坚决捍卫“二战”历史真相的行动有力地打击了诋毁解放者、美化纳粹和军国主义及其帮凶的图谋,最大限度地遏制了篡改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史思潮的蔓延,极大地维护了两国的核心利益,凸显两国在维护各自国家利益上的坚定决心和彼此战略借重的新亮点。
双方安全合作不断发展,联合行动法律基础更加完备。面对“三股势力”从外高加索到中亚,进而到中国新疆再趋活跃的严峻形势,两国及时签署有关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合作协定,使两国合力反恐、联手打击“三股势力”的法律基础更加完备。俄方支持中方打击“东突”勾结恐怖组织在中国内地及新疆制造恶性暴力事件的举措,认为“东突”组织同许多外国恐怖组织都有联系并在经济上依靠它们。中方支持俄方在车臣等地全力打击非法武装及恐怖分子的行动。两国积极派兵参加上合组织“和平使命-2010”联合反恐军演,提高了各自在多边联合反恐行动中的协调行动能力,确保了各自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两国携手应对后金融危机影响,经贸合作重拾升势。双方利用元首和政府首脑访问之机签署总额近200亿美元,涉及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核能、高速铁路和汽车制造等数十项经济合作协议与合同,一些大型合作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两国贸易额实现大幅度恢复性增长,全年双边贸易额为554.5亿美元,接近国际金融危机前的568.3亿美元水平,比2009年增长43.1%。其中,中国对俄罗斯出口296.1亿美元,同比增长69%。俄罗斯对华出口2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中国对俄罗斯贸易顺差37.7亿美元。机械和技术产品在俄罗斯对华出口中的比重稳步提升。
双方科技合作不断深入,显露新的生机。梅德韦杰夫总统认为,21世纪不仅是俄罗斯提供初级能源和中国提供普通商品的时代,更应是两国高科技合作的世纪。温家宝总理访俄时也强调,中俄务实合作不仅要深化能源合作,还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开展联合科研和创新合作。双方主管部门根据两国领导人的指示,积极落实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内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70多个科研项目。两国核工业企业集团成功签署核能领域最大的高科技合作项目——建设中国田湾核电站核反应堆协议。双方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合作进展顺利,并着手联合火星探索研究。
两国金融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成果喜人。双方正式将人民币和卢布在对方金融机构挂牌交易,以及在双边贸易中采用本币结算,这是两国经贸和金融合作的历史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中俄贸易实行本币结算降低了双方的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维护了各自的经济安全,也给双方企业扩大合作带来巨大商机、提供新的动力。在人民币和卢布现汇业务成熟后,双方还将拓展其他合作业务,逐步推出卢布远期结售汇等金融产品。2010年12月底,俄罗斯外贸银行(VTB)在香港发行10亿元人民币债券,并拟将此项业务发展至中国内地。
中俄副总理级能源磋商机制富有成效,两国能源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双方成功签署俄方通过石油管道对华供应原油总协议,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两国就铺设从俄罗斯到中国中西部的天然气管道签署政府间协议,双方的天然气管道合作蓄势待发。两国的核能合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双方签署在田湾核电站新建两座价值13亿欧元的核反应堆协议和在中国建设超现代化快速中子反应堆BN–800协议。两国在电力、煤炭、煤转气、石油深加工、扩大边境电网以及开发可再生能源等相关产业方面的合作也相继展开。俄方继续保证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煤炭,中方同意再向俄提供60亿美元贷款,以换取未来25年俄罗斯增加对华煤炭的供应。中俄合资能源企业运转良好,双方在石油开采、加工和销售上下游环节通力合作。俄中“东方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在萨哈林、东西伯利亚等地勘探和开采中密切协作,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也在大力开辟中国境内的石油下游市场。总投资45亿美元、年产1300万吨的大型炼油厂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奠基,天津将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炼油基地。
双方积极落实“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两国毗邻地区合作如火如荼。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贸易额约为55亿美元,占其远东联邦区外贸总额近30%,中国成为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工商银行向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采矿公司贷款4亿美元兴建热压铁厂,解决了当地部分居民就业,也使矿石经精选和精炼产生高附加值,激起俄方合作热情,开始积极筹划兴建通向中方的铁路和横跨阿穆尔河通往中国的大桥。
两国人文交流深入展开。中俄元首共同启动俄罗斯“汉语年”活动,2010年3月23日习近平副主席出席开幕式,再显两国领导人对彼此人文合作高度重视。俄罗斯“汉语年”的200多场大型活动涉及文化艺术、教育、广播电视等多个领域。通过播放中国电影、电视、文艺演出、汉语和汉语歌曲比赛、大型图片展览和互联网交友等一系列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增强了俄罗斯民众的对华友好情感和社会基础。“汉语年”使俄“汉语热”再度升温,希望增开中文课的学校显著增多,跟随《俄罗斯报》网站中文课堂学习汉语渐成年轻人的时尚。全俄已有17所孔子学院,3个孔子课堂,30个汉语教学点,13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汉语教学,20余所中小学校以汉语为主要外语。学习汉语的大学生、研究生达1.47万人,中小学生1.1万余人。2010年,中国赴俄罗斯留学1.8万人,俄罗斯在华留学生9000余人,俄罗斯在中国接收留学生国家排名中位居第六位。双方在对方首都相继开设首个文化中心,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两国旅游合作稳步发展。双方签署旅游谅解备忘录,中国公民可通过互免团体旅游签证方式组团赴俄罗斯旅游。2010年,两国互往旅游观光人数增长40%。两国元首决定拟于2011年或2012年互办国家旅游年活动。
两国其他领域合作不断跟进。双方企业在机械制造、通信技术、电信、保险、创新与应用科学开发和化工等非资源领域的合作也迅速发展。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环保委员会框架内开展的环保合作良好,在防治污染和针对环境灾害应急联络、跨界水体水质监测与保护、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取得明显成果。在俄罗斯遭受罕见森林火灾和中国玉树发生地震及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之际,两国都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对方力所能及的帮助或以国家领导人名义致电慰问并表示愿意提供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