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和原料基本情况
中国与其他领土面积相当的大国相比能源和原材料总体不多,人均数量更少。随着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已面临能源和原料等资源总体供不应求的状况。
(一)原料总量不多,人均更少
一方面,中国地大物博、广袤的国土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已发现蕴藏矿点20余万处,其中2万多处为可开采性矿点,是世界最大铟生产和出口国,原生铟产量占全球60%以上,也是钨矿储量和生产大国,世界近90%的钨工业所需原料均来自中国,钼储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供应量的24%。
另一方面,中国自然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人均很少,不少矿产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资源量并不十分丰富,尤其是森林、淡水、能源矿产中的油气、金属矿产中的铁、铜、铝、铀等重要资源与领土面积相近的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其他大国相比相对短缺,人均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二)既是油气和煤炭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
就其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及其产量来说,中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东部石油生产基地,1980年石油产量超过亿吨,跻身世界石油生产七大国行列。2003年中国原油产量1.7亿吨,天然气产量350亿立方米,分别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十八位。2010年中国原油产量1.9亿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五大产油国地位,天然气年产量增加到946亿立方米,上升至世界第十位,天然气产量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中国石油产量上升至2.03亿吨,升至世界第四位,天然气产量首破1000亿立方米,达到1011.15亿立方米。然而,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仅居世界第13位和第17位,人均油气可采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的六分之一,人均油气占有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5%和7.8%。虽然油气可采量是个动态数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统计结果各异,但中国人均油气占有量相对较少也是业内普遍的共识。
中国在跻身油气生产大国行列同时,也成为一次能源消费大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一度超过日本。从90年代开始,中国原油生产和消费缺口不断扩大,1990—2002年中国石油消费以年均6.7%的速度递增,而原油产量年均仅增长1.62%。同时,中国也是产煤大国和煤炭消费大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煤炭产量一度排名世界第一,后又回落至世界第二位。《BP世界能源统计2011》数据显示,中国煤炭探明储量1145亿吨,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排名世界第三,占全球总量的13.3%。2010年中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占全球比重达到48.3%和48.2%,分别比上年的45.6%和46.9%上升了2.7和1.3个百分点,中国煤炭消费在基础能源消费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60.6%增加到70.3%,占世界煤炭总消费份额也由22.4%上升至48.37%。2011年中国进口1.8亿吨煤炭,同比煤炭消费增长9.7%。同时,中国单位能耗大也加剧了能源消费增长。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过7.43万亿美元,不到世界的10%,但能耗却占全球19%,与GDP总量15.92万亿的美国相当,是GDP总量5.97万亿的日本的4.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