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发展的中俄关系

二、不断发展的中俄关系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更名为“俄罗斯联邦”。[3]随即,中俄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宣布互为友好国家,顺利实现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此后,俄罗斯在改制全面推行“西倾”政策未果,美国等西方反俄势力继续变本加厉地排挤和挤压其生存空间背景下,开始全力发展对华关系。与此同时,苏联共产主义大厦倒塌后,中国面临西方战略挤压和经济封锁的压力也骤然增大。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不断在新疆和西藏等问题上挑起事端,推动北约肢解并悍然入侵南联盟,“误炸”中国使馆,为疆独、藏独和台独加油打气,向反华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中俄两国面对的严峻国际环境和各自的国内发展需求使彼此关系不断走近。

(一)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1992年12月,叶利钦总统上任不久即对中国进行访问,双方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明确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中俄互视友好国家,决心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正常发展;不参加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方联合损害另一方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利益;俄罗斯保证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等。双方将彼此关系确定为“睦邻友好关系和进行互利合作”。1994年,两国关系上升为“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6年,提升为“平等互信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自此,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两国迅速建立起各级别会晤机制,包括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外长、国防部长以及其他12个关键部门负责人间的合作协调机构,还有十多个常设工作小组和委员会工作机制。从而确保了中俄间各层次、各级别的紧密联系,各领域合作的高效。

普京2000年3月出任总统后,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他曾不无感慨地评价说,“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未达到如此高的水平”。而“就其俄中合作性质而言,要高于俄罗斯同美国的关系”。[4]2001年7月,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成为中俄关系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条约将中俄关系定位为“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和“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一条约的签署使两国关系又上新台阶,各领域合作进入快车道。对此,江泽民主席曾指出:“中俄巩固和加强长期睦邻友好、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5]

两国战略互信不断提高,迅速实现了边界互信和去军事化,俄罗斯在毗邻中国边境的远东地区只安排了7.5万兵力,而在其西部却陈兵26.9万。[6]数千公里的边界线真正成了两国人民的友谊纽带和桥梁。2005年6月,两国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三年后,双方又签署了中俄国界线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自此,两国4300公里边界正式划定,长期影响双边深度合作和密切关系的敏感边界问题得到全面妥善解决。2008年,梅德韦杰夫出任俄罗斯新一届总统,两国关系更加巩固和密切,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二)战略协作不断深入

近年来,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不断加强,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彼此呼应,极大地维护了双方的核心利益。中国坚决支持俄罗斯对车臣非法武装分子的围剿行动,俄罗斯“高度评价中国领导人始终支持俄罗斯在战略稳定领域的原则方针意义”。[7]在反对“台独”和“藏独”等关乎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俄罗斯也给予中国及时而有力的支持,率先发表声明支持中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7月,两国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为深化两国战略协作,携手构建和谐世界迈出重要一步。两国在反恐、防扩散、伊拉克、伊朗、朝鲜、中东以及推进世界多极化等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立场一致,协调合作密切。在“八国集团”“朝核六方会谈”、上合组织、中俄印和后来的“金砖四国”等国际组织和机制中,两国进行着广泛的合作与配合,推动其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在西方反华势力借西藏“3·14”骚乱抵制北京奥运会和中国境内外“三股势力”策划实施新疆“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俄罗斯始终站在中国一边,给予坚定的支持和声援。在西方借南奥塞梯冲突鼓噪抵制索契冬奥会时,中国也给予俄罗斯强有力的支持。正如普京所说,中俄两国在“对外政治舞台上的信任与协作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中国在各个国际组织中的代表同俄罗斯代表紧密合作,我们感受到来自中国人民和领导人的支持。我希望,中国伙伴也感受到来自俄罗斯同行的支持。”[8]

(三)科经贸合作不断扩大

2000年以来,中俄两国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中国大力引进俄罗斯高新技术,俄罗斯也制定了经济特区法,“为中国朋友提供新的商机”。两国双向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贸和科技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仅在2005年6月的圣彼得堡“俄中第二届投资促进会”上,中方就与俄方签署了15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当年,中方还在圣彼得堡启动了总投资超过13亿美元的“波罗的海明珠”房地产项目。2007年3月,在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国又与俄罗斯签署了27个总额为43亿美元的合作协议。[9]此前,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公司还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就俄罗斯对华电力出口问题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加强两国在大型电力方面的合作。继两国首个大型经济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结束后,梅德韦杰夫总统2008年在对华首度访问期间又与中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与俄罗斯技术供应出口公司关于技术协助建造离心四期工厂和向中国提供铀浓缩服务或铀浓缩产品合同基础条款的协议》。两国在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工程承包等领域的一批大型合作项目已经或正在陆续启动;在金融、通信、电信、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也进展迅速,俄罗斯外贸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早已签署开展信贷业务合作协议,双方大型通信公司还签署了有关合作备忘录和关于国际长途通信合作协议。目前,俄方对华开展经贸合作的地区(市)已有70余个,中国在俄罗斯也有数百个投资项目。两国经贸往来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额从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初期的68亿美元,已跃升到2008年的568.3亿美元。中俄元首提出的到2010年将两国贸易额提高到600亿美元至8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2008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俄罗斯也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

(四)军事技术合作成果显著

中俄两国军事技术合作不断加强,1992—2002年,俄罗斯55%的军火出口销往中国,总价值达到48亿美元。即使是在两国武器贸易高峰后的近些年,俄罗斯对华武器和装备的供应量也占到其军火出口的40%,每年为其赚取18亿美元到25亿美元,累计超过250亿美元,而中国94%的重要常规武器来自俄罗斯。2008年12月,中俄两国在第130次军事技术合作政府间联合委员会会议上讨论了俄方履行向中方提供飞机、防空装备及海军技术等现有合同和向中国出口新的武器合同、扩大军事技术合作、联合军演以及如何携手应对本地区日趋复杂的安全等问题。与此同时,中俄联合登月、火星探测等航空航天合作项目都在稳步推进,有的已取得显著成果。“随着明年中国开始落实建造航母的项目,中俄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还将会增加”,[10]两国的军事技术合作再趋活跃。自2005年中俄联合举行军事演习以来,最近,两国又成功举行第三次“和平使命-2009”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极大地提高了两国联合应对地区突发安全事件的防控能力。

(五)能源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2004年,中方向俄罗斯石油公司一次性提供60亿美元贷款,作为交换,俄方承诺在2004—2010年每年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1000万—1500万吨石油,总计为4840万吨。2009年2月,两国再次签署“贷款换石油”合作协议,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分别贷款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俄方承诺在今后20年里,每年向中方提供1500万吨石油,总计3亿吨。“这一总额近1000亿美元的交易成了我们两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合同”。[11]中俄石油管道合作优化了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格局,进一步改善了中国能源安全状况,也为俄罗斯“将东西伯利亚石油销往东方开辟了稳定而可靠的市场”。[12]这项合作所形成的“产业链效应”还将带动其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为两国改善贸易结构、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目前,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已经开始修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67公里长的通往中国的支线,预计2010年底完工。梅德韦杰夫总统表示,未来的俄中能源合作还不仅仅局限于输油管道建设,还要扩展到包括建设炼厂及加油站等下游项目的合作。“从俄罗斯东部和西部油气产地向中国供气的两个项目都很有前景”。[13]

(六)人文合作方兴未艾

2005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与时任总统普京共同宣布,为全面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落实《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纲要,两国分别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这是中国首次与他国举办的“国家级”综合性活动,也是中俄两国几十年来举行的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广的一次综合性合作。活动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涉及面之广,交流度之深,是中俄两国建交以来前所未有的。活动期间举办了大型研讨会、经济论坛、大型企业领导人见面会、大型文化节、文艺演出和展览等500多场活动,涵盖了政治、军事、经贸、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中俄科技合作“7000米载人潜水器下水实验”和“田湾核电站一号机组投产庆典”等大型活动也被安排在了此间举行。这次活动双方组委会主席分别由当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担任,两国领导人也都相继出席了对方“国家年”的开幕式,这是中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继成功互办“国家年”后,两国还在2009年和2010年互办“语言年”。通过开展“国家年”和“语言年”活动,为两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增进相互了解提供了最佳机会和广阔平台,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并使两国世代友好理念融入社会,植根于民间。两国在文化、教育、艺术、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愈益频繁和扩大。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俄罗斯政府全力支援中国人民抗震救灾,梅德韦杰夫总统还亲自邀请1500多名中国少年儿童到俄罗斯疗养,深深感动了中国民众。所有这些都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与睦邻友好关系培植了深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