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难忘的中苏关系

一、令人难忘的中苏关系

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翌年2月14日,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此,双方在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结成全面同盟关系,并迅速进入蜜月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联合打压的严峻环境下,中国坚定奉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对外方针。苏联出于内外战略需要,也给予中国兄弟般的支持和援助,为帮助新中国应对来自西方的战略遏制和经济封锁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代中后期,中苏在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等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发展成中苏两党意识形态上的严重分歧,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公开论战,彼此相互攻讦,龃龉不断,两国交往几乎全部中断,双边关系仅限于一点微乎其微的贸易和每周对开的一次航班和列车。1969年春夏之交,两国在政治敌对中的积怨在珍宝岛“引爆”,最终演变成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

中苏关系的严重对立和对抗,极大地损害了双方的核心利益。随着两国高层认识的不断提高,从根本上扭转这种非正常现象,使两国关系重回睦邻友好轨道上来,已逐渐成为中苏举国上下的共同愿望。1976年2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五大报告“例行”攻击中国领导人后首次发出善意信号,“愿意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同中国关系正常化”。当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苏联进一步做出姿态,停止了此前的激烈反华宣传,并以苏联共产党名义给中国共产党发来简短唁电。但苏联此间发出的所有善意信号还都只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涉及恢复两国关系的实质性内容。

1978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重新调整了国家战略方针,对内着力富民强国、对外大力改善国际环境,发展与各国友好合作,积极调整对苏关系,为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奠定了客观基础。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著名讲话,前所未有地明确表示,苏联从未否认过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反对“两个中国”的提法。他还表示准备就改善中苏关系问题与中方举行谈判。中方对此给予了积极回应,通过新闻发布会表示中方注意到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同时提出恢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个先决条件,即先消除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苏联敦促越南完成从柬埔寨撤军,苏方从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撤军,从阿富汗撤军。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准确把握时机,果断派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作为“特使”参加葬礼,公开给予勃列日涅夫积极和客观评价,为后来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的解决奠定重要基础。此后,苏联政坛发生不测,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克里姆林宫几易其主,苏联最高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去世,致使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这扇刚刚开启的大门最终没能继续敞开,许多关键性问题陷入停顿状态。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借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当年10月访华之机,请其捎信给戈尔巴乔夫,称如苏方愿意同中方达成谅解,促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他本人或胡耀邦同志愿意同戈尔巴乔夫会见。中国在中苏长期对峙中首次公开提出举行双边高峰会晤,率先打破中苏恢复关系过程中的僵局。对此,苏方也给予了积极回应。1986年7月,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讲话时宣布,苏联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并正同蒙古讨论撤出大部分苏军问题,同时还表示愿意同中国讨论削减中苏边境地区的驻军问题,同意按主航道划分两国阿穆尔河(黑龙江)边界线的走向。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以来苏联在消除“三大障碍”问题上最有实质性内容的一次公开表态,成为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影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消除,1989年5月1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成功实现对华正式访问。这是继赫鲁晓夫1959年9月30日出席中国国庆十周年庆典后,苏联最高领导人时隔30年对中国的首次访问。邓小平同志在与戈尔巴乔夫的会谈中指出,在中苏论战期间,“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我们要“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此前,戈尔巴乔夫总统在会见到访的钱其琛外长时也曾主动表示,在苏中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上,“苏方也有过错”。戈尔巴乔夫同邓小平的历史性会见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完成了中苏两国几代领导人的夙愿,结束了彼此长达20多年的纠葛,开启了中苏两国的新型国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