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人均水资源短缺

一、中国地大物博,人均水资源短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骄绩,但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峻。中国有约四分之一的国土为荒漠化土地。多年来,人为的滥砍滥伐和过度放牧导致沙漠化面积还在不断扩大。中国境内40%的河流遭到重金属和农药污染,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球人均的25%,是所有大型经济体中最低的,且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低,仅为全球人均的9%,北京和天津等城市甚至仅为3.5%。尤其是北京,截至2011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国际缺水警戒线的十分之一。由于过度汲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已急剧下降,一些大中城市的地表层出现下沉现象,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北京的用水缺口很快将达到2亿—3亿立方米。北京周边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已经从10年前的海平面以下11米降至24米。国际河流组织中国水资源调研员卡西·徐认为,“从资源的角度来说,中国华北地区已经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因过度抽水导致的地下漏斗,而且这个漏斗还在不断扩大。这可以说是一个不知道多长时间能够解决,或者说能不能解决的中国地质水资源面临的非常大的潜在问题”。

近年来,特大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轮番袭击中国南北省份。2010年云南省和内蒙古等省区遭遇长达半年之久特大旱灾,北方个别地区地面甚至旱裂出数米深大裂缝。赤峰市51座水库中有30多座干枯,超过25万人饮水困难。2011年上半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持续数月干旱无雨,出现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情,长江流域降水比过去50年的平均水准相比较降低60%,2000余艘船舶在京杭运河扬州段等处被迫滞留待航。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超过9200万亩,东北三省缺水的耕地面积也超过6000万亩,3500万人和344万头大牲畜因干旱饮水困难,经济损失可能达到150亿元。为保障民生,中央财政紧急下拨抗旱补助资金19.6亿元。

持续旱情导致长江等主要河流水位降低或干枯,水利发电比正常年份减少20%,进而增大了煤炭发电的压力。由于电价较低,煤价居高不下,上半年头4个月煤炭发电企业累计亏损100亿元,国内1400多家燃煤发电厂中的87家已面临倒闭。为此,燃煤发电厂不得不人为减少发电量,这反过来又使本来就供应不足的电力更加短缺。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数据显示,今夏全国电力缺口将超过2004年缺口3000万千瓦的历史水平达到4000万千瓦,至少会影响到20多个省市,一些地区不得不隔两三天就停电一次。为此,15个省市从6月开始已上调了非居民用电价格。

水电不足推升煤炭发电需求不断上升,而煤炭开采又反过来要求大量的水资源来保障。由于我国大量煤炭都蕴藏在干旱少雨的西北部地区,使扩大水源和煤炭开采成了中国两个不解的难题。目前,中国年均用水量大约在6000亿立方米,到2020年可能会增加到6700亿立方米,而增加的700亿立方米中竟有500亿立方米要用到煤炭的挖掘中去。世界银行警告说,持续减少的水资源供给将激化中国的贫富和城乡矛盾。如果不大力改变用水方式,在未来十年里将有数千万中国人成为生态环境难民。干旱缺水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