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的蛛丝马迹
吉反对派“逼宫”事件正值大国博弈升温之际,其中不免折射出一系列相关痕迹。
由于一直未能摆脱经济困境,俄罗斯不久前已准备放弃2009年8月同吉方达成的在吉巴特肯州增设新军事基地的设想。根据“俄优化驻外军事基地的支出”的方针,俄准备大量削减驻吉人员编制。俄坎特基地幼儿园、学校、商店等设施也被压缩,一些飞行和技术保障人员将携家眷返俄。今后,部分留守人员主要履行值班站岗职能。俄在吉军事规模明显收缩。
与此同时,西方却在加紧对吉渗透。美国继成功保住马纳斯空军基地后,今年又欲出资550万美元在吉南部巴特肯州组建反恐训练中心,并拟将其发展成美对格鲁吉亚军人培训模式。奥巴马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问题特使霍尔布鲁克和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等高官也接连造访比什凯克,不断加强对吉军事关系,旨在剥离吉同俄的传统联系,将其打造成美在中亚实现长期目标的桥头堡。
欧盟2007年出台《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后,也在不断提升对中亚的战略关注。去年12月,筹建多年的法国驻吉使馆正式落成并举行声势浩大的开馆仪式。紧随其后,欧盟驻吉大使馆也于今年2月正式开馆,凸显欧盟不断加大对吉政治关系和交往力度。
应该说,尽管巴基耶夫执政以来一直奉行大国平衡的对外政策,但俄罗斯在吉国的对外关系排序中依然位居美国之前,巴基耶夫政权一度被外界戏称为“色”变“心”没变。因此,美国对这场颜色革命的最终结果并不满意,特别是新政府经常拿美军基地向美方敲竹杠,让华盛顿对巴基耶夫爱之不能,弃之不行,十分不悦。
但随着巴基耶夫政权根基的加固,以及美国的不断诱拉,吉外交罗盘指针更多地摆向了西方。最明显的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美军基地撤留问题上,巴基耶夫铤而走险,在俄美间“走钢丝”,大玩政治游戏。在与俄罗斯签署提供20亿美元长期贷款、1.5亿美元反危机无偿援助和免除吉1.8亿美元债务的战略协议后,巴基耶夫表面做出要求美军撤出马纳斯军事基地的决定,又背着俄与美讨价还价,继续保留美军基地,还私下与美拓展军事关系,扩大美国在吉的存在和影响,引起俄方极为担忧和不满。俄媒体指责巴基耶夫政府背信弃义。俄在提供首批4.5亿美元贷款后,中止了后续援款,对吉的其他经济和军事合作也放慢速度,并开始收紧对吉签证制度,使俄吉关系空前倒退。
吉民众至今仍对2006年12月美军士兵开枪打死马纳斯机场一名员工事件十分愤慨。这导致吉不少民众和反对派强烈要求政府重新考虑美军基地的存留问题,一些宗教领袖也发表声明,敦促政府将美国中转运输中心尽快撤出。
迄今没有证据证明是哪个大国策动了这场“革命”。不过,吉临时政府刚一宣布成立,俄总理普京便主动与吉反对派通话,表示愿向吉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并前所未有地以维护俄坎特基地为名迅速向吉空投150名空降兵,随即很快决定向吉提供2000万美元的无偿援助和3000万美元的优惠贷款,以及25000吨燃油和春播种子等民生急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