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关系仍面临诸多考验
俄美关系长期不畅的症结在于两国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回答俄罗斯为何一直未能“入世”原因时曾直言,“如果美俄能开展紧密合作,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其弦外之音不言自明,美国希望俄罗斯能成为一个听话的“合作”伙伴,但遗憾的是后者却没有屈尊“小兄弟”的传统。从这一客观因素分析,俄美关系虽然得到较大改善,但未来发展依然面临诸多考验。
(一)两国后续核裁军前景暗淡。历经周折,2011年12月22日,美国参议院最终以71票赞成,26票反对的投票结果批准了新核裁军条约。此间,俄罗斯也在不断对美国施加压力,普京11月底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专访时表示,如果美国参议院不批准“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将被迫增加核武器。对俄罗斯来说,虽然获得议会批准不会有大的问题,但由于条约签署前一些议员曾发出警告,称如文件不将防御性武器与进攻性武器挂钩,届时将不同意批准,特别是俄共一直批评俄罗斯领导人出卖国家利益,向美“屈膝投降”,这也会给俄罗斯批准该条约增加一些麻烦和担心。
虽然美俄两国立法机构批准了新“核裁军条约”,但双方各有盘算。奥巴马打算在新“核裁军条约”生效后,能就进一步核裁军特别是削减俄美在欧洲的短程战术核武器问题继续与俄罗斯谈判。由于冷战后美国在整体军事实力上对俄罗斯已构成绝对优势,能否说服俄罗斯同意与美国继续同步核裁军,已成为奥巴马推进“无核世界”进程的又一难题。鉴于“俄罗斯西部边境面对北约常规武器绝对优势如同不设防的严峻局面”,梅德韦杰夫总统早就明确表示,俄罗斯在今后几年不会研究进一步削减核武器的问题。俄罗斯在签署新条约时也声称,美国“只有不在质量和数量上增加战略反导系统的情况下,俄罗斯才能考虑进一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俄罗斯鹰派精英更是坚称,“除非美国从欧洲五国撤走战术核武器,否则进一步核裁军是不可能的”。[69]俄罗斯视战术核武器为强大的“均衡器”,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这一仅有的王牌接受美国在战术核武器方面提出的要求。美国拿不出什么交换条件来说服俄罗斯削弱其在战术核武器上对美国的10∶1优势,也难以同意俄罗斯的新欧洲安全构想倡议。这使两国的“核角力”依然不停。俄罗斯继续强调未来的“战略核力量是国防拨款的重点”,战略火箭兵将接收“白杨–M”和新式重型陆基导弹,空军也将继续升级图–95和图–160轰炸机,并研制远程航空兵的未来武器装备,海基战略核力量也将获得8艘配备“布拉瓦”导弹的955型核潜艇。美国则加紧对现有核武器进行升级换代,奥巴马向国会申请在未来10年拨款800亿美元,用于加强核武库和核试验室等核基础设施的建设及“重建和更新美国老化的核武器”。与此同时,两国还在“不扩散问题上”相互指责。7月28日,美国国务院发表《2010年军控、不扩散及裁军领域遵守协议和义务情况报告》,继续把俄罗斯列入不扩散条约“破坏者”的名单。俄罗斯则针锋相对,8月7日,俄罗斯外交部公开指责美国违背若干项武器不扩散和军控协议中规定的义务,对美国在履行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义务情况表示不满,称“俄罗斯不止一次就美国将范登堡空军基地的5个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改装为拦截导弹发射装置表示关切”;认为“这违反了该条约的规定”。俄罗斯还批评美国没有遵守两国原有的双边削减武器协议、违反了禁止使用化学武器国际公约和禁止使用生物武器协议,以及禁止扩散弹道导弹的海牙行为准则。
(二)彼此非核武军备竞赛更趋激烈。新《核裁军条约》对俄美现有或计划中的远程非核进攻性武器没有任何限制,也没有禁止在战略运载工具上安装常规弹头和对非核装备的重型轰炸机的约束,这给双方继续研发非核武器装备留下巨大空间。2月,奥巴马对外公布的美国2011财年国防预算总额为7330亿美元(其中包括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1590亿美元)。美国在继续保持全球最高军费开支及核优势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新一代常规武器,研制既能在水面低飞时速900公里,也可潜水300米对船和海岸设施攻击的“飞行潜艇”。海军从2010年开始实施“遥控作战空中系统计划”,2025年后将用其取代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机。海军研究局(ONR)也在研发可从陆地、海上和空中发射的自由电子激光(FEL)武器,适用于弹道导弹防御并使“宙斯盾战斗系统”革命化。美国还加紧研发1小时可从美本土向地球任何地点发起攻击的“快速全球打击”(PGS)计划。
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2010年的军费仅为400亿美元。但基于美军事战略思想的转变,“俄罗斯也把重点放在了对用于非核武器冲突装备的现代化改造上”。[70] 5月,梅德韦杰夫发布总统令,指示俄罗斯三军到2015年和2020年其现代化装备水平分别要达到30%和70%,强调“为确保换装速度,财政拨款的优先方向将从供养军队转向提供装备”。[71]为此,俄罗斯还制订了总额达13万亿卢布(约为4200亿美元)的2011—2020年军备计划。陆军将陆续更新一批武器,包括对T–90坦克、通信、侦查和指挥系统的改进。海军在保障仅有一艘现役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彼得大帝”号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将加快对“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和“拉扎列夫海军上将”号两艘巡洋舰的改造。北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将更新50艘新一代舰艇。空军在未来10年至少要更新1500架战机,包括苏–34、苏–35战斗机和卡–52、米–28H直升机等隐蔽性好、发动机动力强和武器杀伤力大的第五代战机。可与美F–22“猛禽”(现今世界仅有的第五代战斗机)和F–35“闪电Ⅱ”战斗机相匹敌的PAK FA战斗机则于2015年服役。2025—2030年,俄将装备新研制的隐性战略轰炸机,取代现有的图–160、图–95MZ和图–22MZ轰炸机。届时,T–50第五代歼击机将成为俄空军新的主力机型,现代化战机配备率可达70%。同时,一些新型防空和反导防御系统也将陆续完成,包括打击超低空目标的“梦神”防空系统、“勇士”中程防空系统和早已名声在外的S–500防空系统。防空导弹部队将接收S–400和升级后的S–300及“铠甲”导弹系统。除增加国内武器订单外,俄还将投入100亿欧元从西方国家购买武器装备,计划用5亿欧元购买法国产的4艘“西北风”两栖攻击舰。美俄在大力削减战略核武器同时,双方在非核武器领域的角逐已拉开架势。
(三)美国反导计划给两国再生龃龉埋下隐患。俄罗斯始终认为导弹防御会赋予美国对任何目标发动袭击而使其免遭报复的能力,强调“导弹防御系统不应只保护一个国家或一个集团,而应维护国际社会所有负责任成员的利益”。因为“反导防御越强,对手相应的核力量就越弱”,也就“破坏了主要核大国之间现有的平衡体系,首先是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平衡。为此,俄罗斯在与美国签署新核裁军条约时就声明,如果美国在反导问题上走得太远,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俄罗斯将退出该条约。然而,由于新《核裁军条约》序言中的“进攻性武器与导弹防御系统的关联性”的表述“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也明确表示,在导弹防御问题上与俄罗斯“没商量”,坚持“任何会限制美在导弹防御或其在欧洲部署这种系统的灵活性的条款都将是不可接受的”,并决定不惜花费数10亿美元,在2018年前打造出覆盖全欧洲的导弹防御系统,这无疑给两国再发摩擦埋下火种。
(四)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两国鹰派势力的制约。尽管俄罗斯对美国一再做出友好姿态,但美国的保守势力依然质疑俄罗斯的诚意,认为俄罗斯从对格鲁吉亚采取“断然行动”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信,已完全制止了“颜色革命”的蔓延趋势,并正恢复其对前苏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甚至还对俄罗斯不同意美欧后来单独对伊朗更严厉的制裁措施进行猛烈抨击,称俄罗斯患有“精神分裂症”。共和党则批评奥巴马对俄罗斯过于温和、让步太多,“削弱了美国在俄罗斯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甚至指责他在出卖美国国家利益,背叛美国在东欧和前苏地区的盟友,全面纵容俄罗斯。美国强力部门也试图用曝光俄罗斯在美国“大搞间谍活动”和绑架俄罗斯“涉嫌贩毒”飞行员事件干扰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使奥巴马继续推进与俄罗斯的“合作”政策越发困难。俄罗斯的强硬派也不断指责“梅普”政府对美国示弱、“屈膝投降”,迫使“梅普二人”不得不一再向公众保证其不是亲美的懦夫。这使俄罗斯继续奉行以与美国“协调立场”换取对美国关系改善的政策压力增大、回旋余地变小。而俄罗斯对美国政策的每一次“回摆”,不仅给美国国内的保守派继续打压俄制造口实,也加剧了美国公众对俄罗斯的偏见。
(五)微弱的经济联系难以给两国关系发展提供足够支撑动力。尽管俄罗斯为世界第八大经济体,但其在美国的贸易伙伴中仅位居第25位,2008年,两国贸易总额刚达到360亿美元,就因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滑到了2009年的180亿美元,在美国对外贸易总量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俄罗斯欲借梅德韦杰夫总统访美打开对美国的经济通道,但基于双方所求不同,两国签署的大多是战略稳定、军控和反恐等方面的协议,涉及科技和经贸项目不多。而波音公司在未来10年以10亿美元对俄罗斯投资落户俄“硅谷”,也是俄罗斯用40亿美元采购其50架波音737飞机和另外15架其他机种的订单置换的结果。尤其是悬在俄罗斯头上数十年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始终未能解除,这制约着两国经济合作和经贸水平短期内难以实现较大增长,也使两国关系发展缺乏“经济共生”的支撑。
俄美关系长期陷入僵局、进入怪圈多半基于美国过度挤压俄罗斯生存空间、封杀俄罗斯复兴势头过急、不给俄罗斯留有退路所至。为保持对全球的绝对领导地位,美国不会允许任何对其霸主地位构成现实和潜在威胁的对手存在。而基于俄罗斯不仅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最大的疆土和世界第一的丰富自然资源条件,还有重新成为超级大国的潜能,尤其是还有与美国争夺地缘战略利益的政治意愿,这客观上不能不被美国视为对其现实和未来构成威胁的目标。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也不会轻易改变遏俄弱俄、迟滞俄罗斯复兴和崛起的既定国策。尽管俄罗斯本身不愿与美国对弈,但基于无法回避和绕开美国为其重新走向强国设置的羁绊,只要美国不改变对俄罗斯的冷战思维,俄罗斯又不情愿做美国的附庸,两国的结构性矛盾就难以消除,争斗就难以避免。美国不会乐见俄罗斯快速实现现代化,俄罗斯也不会总是不计代价一味迎合美国的需求。只要美国不放弃坚持主导世界的战略,俄罗斯不改变重振大国地位的既定方针,两国的遏制与反遏制角逐就不会停息,俄美也只能在争斗中寻求有限的合作,既不会走向全面对抗,也不会完全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