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发展前景广阔

四、中俄关系发展前景广阔

毋庸讳言,中俄关系也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消极因素。两国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还不平衡,经贸水平同彼此的经济规模及总体关系水平不相称;俄罗斯对中国6亿美元的投资在其对外7000亿美元总投资中的所占比例还“显得微不足道”;[21]一些俄罗斯人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也时隐时现;俄方对在俄罗斯经商和参与其远东开发的中国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和限制等。但所有这些与中俄关系全面长足发展大局相比,都只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小事,是支流,且已受到双方高层重视,正在友好协商地积极解决。中俄关系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充满希望。

其一,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曾颇有感慨地指出过,中俄“两国关系经历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坎坷道路”,终于“找到一种能够以最佳方式考虑到现在和未来两国国家利益的合作方式”。[22]两国摆脱了冷战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在《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了真正的相互尊重、完全平等、友好合作、互利双赢的新型国家关系。事实证明,“俄罗斯与中国以自己的榜样表现出大国之间、核国家之间、邻国之间、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不同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国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是完全可能的”。[23]两国在21世纪初签订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完全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具结盟性质,不针对第三国,不反对任何人。两国都不存在以制造外部敌人形象才能摆脱政治危机的情况,在国与国交往中提出了全新的思维和理念,为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体系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国家关系模式。中俄关系成为国家间尤其是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关系的典范。这种关系形态符合中俄两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经得起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二,中俄战略借重是双方的长期需要。在可见的未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俄实行防范和遏制的政策不但不会改变,有时还会加剧。虽然中俄两国的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并还在继续发展壮大,但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力量相比差距依然很大,“西强中俄弱”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两个常任理事国,中俄两国为了各自的安全和发展,相互战略借重和战略协作是长期的需要。就两国内部来说,双方在资金、技术、资源、军工、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趋势依然强劲,两国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合作的长期化趋势更为明显。两国都在不断提升对方在本国外交全局中的地位,中俄友好互利合作是彼此国内外的客观形势使然,也是两国的长期战略选择。

其三,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根本利益和民心。面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战略进逼的严峻挑战和本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中俄加强友好关系和战略协作,对双方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也是两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所在。它不但是两国政府的共识,也得到两国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俄罗斯是领土和资源第一大国,也是世界上另一核大国和军事强国,科技、教育和文化水平较高,是中国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借重力量。同最大邻国中国发展睦邻友好也是俄罗斯为本国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依托。近年来,俄罗斯议会两院相继与中国全国人大建立合作机制,其各党派也争相对华往来,地方热络交流合作持续高涨。中国已在伊尔库茨克州和叶卡捷琳堡先后增设了总领馆。尽管一个时期以来俄罗斯一些对华有成见的人对发展对华关系心存疑虑,但其主流社会和绝大多数民众对深化俄中关系的热情不断升高,社会各界对中国兴趣日渐浓厚,对华好感日益增强。俄罗斯的学术机构和新闻媒体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和报道基调更趋客观和友善。中俄关系上热,下冷,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正在悄然改观。中国在俄罗斯民众中的友好形象连年提高,2006年中国与法国还并列排名第三,2007年夏的一次权威民调机构调查,中国已经跃居首位。俄罗斯国内不断掀起“中国风”,“汉语热”持续升温,要求积极开展对华关系的声音不断增大。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不久前呼吁,“俄中两国的经济依旧是互补的,不应再相互猜疑,我们彼此需要”。因为“俄罗斯没有外来劳动力就无法振兴西伯利亚和远东。中国则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友好的俄罗斯”。[24]俄罗斯联邦人权事务全权代表弗拉基米尔·卢金也指出,“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不要只考虑它是什么样的制度,主要考虑的是中国客观存在的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现实”。所以,“我们要非常积极地改善对华关系,并将这一关系置于较高的位置。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因为这个国家对俄罗斯太重要了,不能与它争吵。何况,中国对俄罗斯而言也绝不是直接的军事政治问题或威胁”,强调“无论在苏联时期,还是在俄罗斯时期,我都深信,我国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与中国建立战略性的友好关系”。[25]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对搭乘中国“经济快车”拉动自身振兴和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就连一向对中国颇有成见的俄罗斯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维克托·伊沙耶夫也开始提出要在俄中边境建设工业区,以此带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振兴,并前所未有地公开表示,“俄罗斯远东地区不存在来自中国劳动移民的扩张,中国居民在远东10.3万劳动移民中仅占1.2%”。[26]中俄睦邻友好的深厚民意基础依旧是推动和深化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可靠保证,“中国威胁论”正逐渐被“中国机遇论”所取代。

其四,劳务合作呈现冉冉曙光。近年来,俄罗斯人口不断下降,劳动力锐减,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难以逾越的因素。俄罗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德林甚至认为,“人口下降已经成为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挑战”。[27]2007年,俄罗斯人口大约减少了30万人,2010—2018年下降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每年要减少100万人。到2026年,俄罗斯的人口将减至1.37亿人,具有劳动能力人口累计自然减少将达1800余万人。俄罗斯改制初期,其远东常住人口大约700万人。由于出生率连年低下,人口外流较多,目前累计已减少100余万人。俄罗斯远东地区占其领土面积36%,人口却只有其总人口的5%。还是在叶利钦总统当政的1996年,俄罗斯政府就制订了“远东后贝加尔长期发展计划”。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其中也包括劳动力不足的因素,使得这一战略规划迟迟没能落实。俄罗斯本国劳动力资源不足,独联体国家来的劳动力也只能满足不到一半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劳动力来得正是时候。何况,中国人吃苦耐劳。俄罗斯《独立报》曾载文指出,“没有来自国外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俄罗斯的经济将难以存在”。认为“中国移民不仅不会威胁俄罗斯,反而能拯救俄罗斯。至少,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帮助俄罗斯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来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移民流很快将枯竭,希望到俄罗斯来的人正日益减少”。该报还强调,“中国人‘占领’俄罗斯远东领土的威胁远远小于因人口问题而造成的经济衰退的威胁。据远东研究所统计,常住(合法或者非法)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仅20万人,只占远东600万人口的3%—4%。而这些人为远东联邦区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则占5%”。[28]在此背景下,俄罗斯高层和有识之士一直在为扩大两国劳务合作奔走呼号。普京在执政期间就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问题多次提出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梅德韦杰夫出任俄罗斯总统后也一再强调,“远东和外贝加尔的发展应该与中国振兴东北的计划相协调”。“应该继续进行这项工作。要吸引中国投资建设远东港口的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开采等设施。双方在纳霍德卡、符拉迪沃斯托克、乌苏里斯克等地建热电站方面也有广泛的可能性”。[29]2008年7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访华时表示,“莫斯科和北京都认为可以扩大公民免签证的范围。双方正在讨论签订补充文件的必要性,以便为合法到俄务工的中国人创造有利条件,解决劳动移民问题”。为落实中俄元首2009年6月莫斯科会谈共识,7月,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行政长官维亚切斯拉夫·施波尔特在与到访的中方官方代表团会谈时,向中方推介了木材加工、建造纸和胶合板厂、开发新矿产、自由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等10个总价值达30亿卢布的可行性大型合作项目,强调边疆区欢迎中国伙伴前来合作,“并保证提供优厚有利的投资条件”。这表明,长期制约两国经贸合作深入发展的瓶颈之一的劳务问题将会得到尽快解决。

其五,金融危机更显中俄长期合作必要性。这次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和经济秩序所致,美国对金融业的监管疏漏和应对本国金融危机的不力导致了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中俄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成了这场金融危机的受害者。改变现有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不但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呼声,也是中俄两国新的战略协作契合点。经济危机和国际油价下跌使西方企业对俄罗斯投资信心大挫,不断从俄罗斯撤资,导致俄罗斯外资和石油美元锐减,应对危机所需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加之近年来俄罗斯企业在海外不断扩张、大肆并购,“亏空”逐年递增,外债总额已达4650亿美元,且今明两年须还本付息的债务就达1400亿美元,使其“求资若渴”,十分艰难。西方靠不住,俄罗斯自然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中国,希望能借中方援手实现其经济复苏计划。为此,2009年5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哈巴罗夫斯克举行的边境合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中国是俄罗斯“最重要、在经济上最有发展前途的伙伴之一。中国不仅是我国工业的大市场,还拥有巨额资金,可以为我国经济投资。我们应该把对华合作定为重点”。[30]中方对俄方的需求一直高度关注,继中俄签署为期20年、总额达2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后,2009年7月,中国光彩事业集团与俄罗斯电网集团股份公司又签订了价值近千亿美元的改造俄罗斯电网意向协议。在未来10年,中国企业将参与俄罗斯全部200万公里的电网改造项目。所有这些都将会推动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和强劲发展。

值此中俄建交60周年之际,两国元首高度评价双边关系。胡锦涛主席指出,这60年是两国政治关系日益走向成熟的60年。梅德韦杰夫总统也表示,“目前,俄中关系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中俄关系已经发展为成熟、稳定、健康的新型国家关系,两国的政治互信和战略协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新形势下,中俄关系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两国关系将迎来全面深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