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平尚不均衡
无论从广袤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方面,还是从军事实力和航空航天以及核工业基础来看,俄罗斯都足够强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各项指标既不均衡,也不稳定。俄罗斯精英也不否认,这些年,“站起来的”俄罗斯实力实际上在迅速下降,既包括军力,也包括政治外交力。[19]
(一)政治外交力有限
虽然俄罗斯具有世界性大国的某些特征,但是,苏联的解体不仅使其在单极世界的建立进程中失去两极格局下的地缘政治分量,也失去了将来成为独立的地缘政治主体的可能性。[20]冷战时期美苏关系是世界政治的“主轴”,但这一关系在21世纪虽然重要,却已不是全球体系中的决定性因素。在俄罗斯试图改变冷战结束给其带来不公平结果之际,世界已发生深刻变化,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已不再是最重要的国际议题。俄罗斯极力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和军事手段对全球和地区事务施加更多影响,可这一优势也十分有限,俄罗斯在安理会的作用只局限于对美国等西方议题的否决。由于无法在西方提出有说服力的倡议,俄罗斯不得不常常支持欧洲、中国和美国的议案,而自己的建议却常常被搁置在议题之外。[21]对美国政客来说,俄罗斯精英亲美还是反美这对华盛顿来说已不重要,他们的立场仅影响美国使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而已。美国不与俄罗斯分享世界,不是因为美国憎恨俄罗斯,而是俄罗斯没有那种能力。由于对现有的国际秩序等方面的看法与西方格格不入,加入“八国集团”后,作为“板凳队员”的俄罗斯一直被排除在七国财长/央行行长会议和有关议题机制之外。从俄罗斯始终未能改变在G8富国集团俱乐部中的不平等身份,却欣然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身份加入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由此来看,其也谈不上是一个十足的“世界级强国”。
事实也是如此。这些年来,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倒来倒去,一会儿和美国交好,一会儿又开始批评它。一会儿宣布北约及其支持者是俄罗斯的敌人,一会儿又想要实施难以实现的地缘政治计划”。[22]就连俄罗斯精英也不否认,俄罗斯是一个逐渐走下坡路的大国,与美国、欧盟和其他国际玩家对中亚事务的影响力相比要逊色得多。[23]俄罗斯只在前苏联地区还有些传统影响,而且在那里的影响也很难加强。经济实力不济使俄罗斯无法在这些国家拥有最大的影响力,包括那些欢迎俄罗斯施加影响的国家。“由于粗暴施压(天然气和剩余的军事力量——原注)成为当今俄罗斯与邻国对话的唯一风格,独联体国家都想离俄罗斯远一些。”[24]尤其是“为了谋求重塑世界大国形象和在国际舞台上确立世界大国的地位,俄罗斯正有意无意地模仿恰恰是使美国世界形象受损的那些外交战略模式:尝试以强硬手段巩固势力范围,运用经济杠杆和制裁手段对‘不结盟者’施压,惩罚‘叛徒’,忽视国际组织,更喜欢采取单边行动来达成双边协议。结果不得不承认,俄罗斯越是起劲儿尝试宣扬自己的大国主义,它在世界上的形象就越糟糕,其遇到的阻力就越强大”。正是俄罗斯的“老大哥综合征”令苏联国家对莫斯科敬而远之,可靠的伙伴一直在减少,势力范围日益缩小。[25]在“融入欧洲大西洋体系失败”、美欧制裁持续升级、欧亚经济联盟等独联体机制未能“充分补偿俄罗斯与欧美关系变糟的消极影响”的情况下,“俄罗斯事实上只剩下一种国际定位,即被称为‘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和‘南方’一员”。[26]基于客观实际,无论现在还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都只能更多地关注本国事务,对外只是应对有损于本国重大利益的一些问题,不想也没有能力提出或解决更多的国际事务的议程。因此,俄罗斯学者早就提出应给俄罗斯一个现实而非浮夸的定位,即将其定位为一个独立的力量中心和伟大的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并拥有实力的国家,而不要定位为超级大国。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认为,由于军事实力下降、经济薄弱、科学发展停滞、工业基础遭到破坏和人口危机,俄罗斯不再追求超级大国名分是“理性务实”和对当前形势“清醒认识”的结果。[27]2016年10月,俄罗斯在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就其连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的秘密投票中仅获112票,败给了匈牙利(144票)和克罗地亚(114票),未能如愿连任。
(二)治国力不足
俄罗斯是当今工业生产增长落后于GDP增速的唯一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年,俄罗斯的发展战略变来变去,“劳民伤财”,缺乏长期发展战略,“没有把国内发展放在首位”。前些年利用高油价积累的庞大外汇储备被用来偿还(甚至提前偿还)外债、解决长期拖欠的养老金、建立社保体系等民生方面和增加国防开支,却没有用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在能源价格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约7%的时候,石油天然气领域的领导坚信这将是一个常态,而且认为油价还会进一步上涨。政府高层的想法则是:既然能源像高科技一样对世界经济如此重要,那么,俄罗斯就可以用一种商品来换另一种商品。这使得工业经济向原料经济转变的趋势不但没有被遏制,反而被强化了。[28]俄罗斯管理层将希望“寄托在国际(油价)行情的顺风顺水上”的心理,无疑“是治国软弱无力的表现”。[29]
由于对经济的政治干预过多,市场化管理不足,政府缺乏经济发展长远战略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导致俄罗斯的人力潜能利用率不到10%,工业生产利用率不足40%,落后先进国家5—10倍,尤其是在航天领域(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九分之一。俄罗斯发展的最大瓶颈还在于“制度不完善”和司法不独立,而且又存在“监管过度”问题。鉴于遵守类似税务、消防等部门制定的大量规定成本太高,企业不得不违反某些规定。而这些缺陷极大地制约了所有行业特别是科技部门的发展。迄今,俄罗斯没有铺设哪怕1条现代化高速铁路。虽然俄罗斯是能源生产和能源出口大国,但天然气普及率仅为65.4%,每年新扩大的规模只有0.1%。照此速度,22世纪初俄罗斯才能实现完全天然气化。尽管俄罗斯石油公司不断兼并一切可能的石油资产,其市值却从2006年的747亿美元跌至2015年的340亿美元,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市值也从2008年的3690亿美元缩水至565亿美元。由于被寄予厚望的俄罗斯对外经济银行濒临破产,国家不得不拿出逾万亿卢布来拯救。《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承认,俄罗斯存在着腐败温床、抵御风险能力差、国家经济调控效率不高等问题。[30]2009年8月,在韩半岛先进化财团与《朝鲜日报》联合制作的对“G20”国家的综合国力排名榜中,俄罗斯的国情国政能力和对宏观变化的应对能力分别位列倒数第2和第3位。2015年,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140个经济体)中,俄罗斯的制度建设排名跌至第130位。这也导致一个时期以来有关梅德韦杰夫“政府下课以谢天下”的议论甚嚣尘上。为此,正值中国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约有40%的俄罗斯在华工作记者和企业家向联邦政府谏言,俄罗斯应该向中国学习,制定长期连续的国家发展战略。
(三)科技复兴尚需时日
俄罗斯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比仅为美国或中国的二分之一。[31]俄罗斯难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瓶颈在于金融资源不足、法律基础薄弱、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2009年,在韩半岛先进化财团与《朝鲜日报》联合制作的对“G20”国家的综合国力排名榜中,俄罗斯的科技实力位居倒数第6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编写的《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俄罗斯的创新力由上一年度的第51位下滑至第62位。由于俄罗斯的微电子技术水平较低,其没有西方技术的支持几乎研发不出性能可靠的火箭。[32]一个时期以来,像“质子”系列火箭这样历来很可靠的俄罗斯产的运载火箭不断发生事故,甚至一天里接连两次点火升空后爆炸。然而,即使这样,俄罗斯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不增反降,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8%。无论从比例还是绝对值来说,俄罗斯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欧美制裁和油价持续低迷导致经济衰退,俄罗斯政府已将2015—2025年的国家航天预算削减至2150亿美元,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16年一年的开支便高达1930亿美元。俄罗斯的问题还不仅仅在对航空航天领域投入的资金不足上,而是出在整个行业的生产现状和决策者的专业水准及奉公守法程度上……[33]而且,俄罗斯的航天生产精致化水平也远未达到西方航天企业装配工人穿着密闭服工作的严格程度,从事研究和制造航天设备的人员只是在上级官员来视察时“才象征性地披上白大褂,就算是‘保持清洁’了”。另外,美国航空航天集团可以为火箭选择最好的企业订货,但俄罗斯则没有选择,其宇航员搭乘的火箭还是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制造的,军方并不需要技术设备一丝不苟、无懈可击的工作:对他们而言,数量可以代替质量。[34]为此,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曾坦言,基于经费短缺和在航天领域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俄罗斯即使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50%的生产率,也无论如何赶不上美国。俄罗斯专家也承认,俄罗斯的产业结构畸形,尖端武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机械制造业特别是轻工业却严重落后,加上对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创新产业,导致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十分漫长。当世界进入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时,俄罗斯在科技创新领域已处于劣势,甚至落后于先进的发达经济体40—50年。俄罗斯在电子学、机器人技术、生物技术、光学等领域也滞后许多,机械制造业衰落,机床制造和应用科学几乎完全被丢弃。[35]“更要命的是,俄罗斯的原料经济让科学变得不被需要,在用原料资本购买西方技术和装备的同时,俄罗斯的科学家再次流向发达国家。”[36]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约有15万名科学研究人员和大学教授离开俄罗斯,其中高级数学家和高级物理学家分别占70%—80%和50%。[37]仅2016年,就有4.4万名科学家离开俄罗斯,是3年前的两倍多。[38]
虽然在过去的10年里,俄罗斯创建了一些经济特区和“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然而,俄罗斯依然处于科技创新的最早期阶段。西方专家普遍认为,从科技实力来看,相对于科技强国的美国和科技大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俄罗斯只是中等科技大国。2016年,俄罗斯未能进入全球最具科技实力国家排行榜的前十名,仍位居科技实力5个级别中芬兰之后的第三级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7年11月,俄罗斯在东方航天发射场实施自该发射场启用以来的第二次“联盟–2.1b”火箭发射,结果遭遇失败,未能将所搭载的1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而坠入大西洋。在美国不久前成功发射首枚可回收火箭的背景下,这次火箭发射失败无疑给俄罗斯的航天工业造成巨大打击。俄罗斯曾是太空开发的先行者,但如今却难以企及苏联时代的水平。由于管理不善和生产者的疏忽,导致当年为“质子–M”火箭生产的70台发动机全部报废。俄罗斯沃罗涅日机械制造厂生产的本批次所有发动机皆被召回。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便是:一切由国家和国有企业大包大揽,国家给钱,巨额资金却被某些人中饱私囊。剩下的有限资金利用效率也不高。[39]迄今为止,俄罗斯在轨运行的150枚卫星中,只有一枚在轨射电天文科研卫星。事实是,俄罗斯联邦“政府越来越不重视航天科研项目,为满足军方需求不断推迟和拖延推迟具有全局性质的国家科研项目,甚至包括载人航天项目”。自2011年起,俄罗斯接连发生7起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事故。2018年10月,“联盟–FG”型运载火箭发射失败,未能将搭载国际空间站考察组的“联盟MS–10”飞船送入轨道,火箭在天空仅停留两分半钟。所幸,飞船紧急逃生系统及时启动,所搭载的两名宇航员得以成功逃生,安全返回地面。但人们开始对俄罗斯的太空事业忧心忡忡,担心俄罗斯领先的航天业是否会随着联盟号的坠毁而走向崩溃。[40] 2019年1月,俄罗斯唯一的太空望远镜“光谱–R”(“射电天文”项目的组成部分)再次出现故障,无法接受地面指令。[41]一年多来,卫星一直靠第二备份接收发射装置工作,而它也可能出问题。如果与卫星的通信不能恢复,“射电天文”项目将被迫终止。[42]
(四)经济缺乏后劲
俄罗斯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资源禀赋大国。然而,在产业现代化方面,俄罗斯却大大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是大国中为数不多的资源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经济总体处于国际产业链下游,科技密集型产品仅占国际市场的0.3%,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世界的0.2%。《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承认,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仍以原料出口为主要模式,主要经济领域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行情,竞争力下降。[43]而且,俄罗斯也没有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动作迟缓,甚至坐等世界经济复苏。2011年,普京提出要在未来几年重新实现GDP6%—7%的增长,力争5年内真正进入世界经济五强。但此后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却连续下滑:2012年增长3.7%,2013年增长1.8%,2014年增长0.7%。在2015年经济萎缩4%的情况下,2016年俄罗斯的经济增速跌至0.3%,黄金外汇储备跌破4000亿美元,为7年来首次,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跌出世界前十强,仅为1.2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2位。俄罗斯在全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排行榜中的名次,从2012年的第51位陡然跌至第71位。排在其前的不仅有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还有像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罗马尼亚和波兰这样的前苏东国家,甚至包括经历了粮食危机的委内瑞拉。据此,俄罗斯联邦政府预测,俄罗斯经济将会持续萎靡20年,在最好的情况下,其GDP的年增幅也不会超过2%。[44]尽管2017年和2018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增长了1.6%和2.3%,创6年来的最好纪录。但有国际金融机构预测,2019年俄罗斯的GDP增幅将再次放缓,或降至1.5%,甚至1.3%。在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18年可持续经济发展评估指数排行榜中,俄罗斯在152个国家中位居第59位,落后于哈萨克斯坦(第57位)和白俄罗斯(第52位)。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调显示,21%的人认为俄罗斯已属于最落后国家之列,越来越多的国民认为,俄罗斯在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指标方面已沦为三流国家。[45]世界银行也认为,即使欧美制裁提前结束,俄罗斯的经济前景依旧黯淡。何况,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丝毫没有停止迹象。由于难以摆脱持续的不利外部环境,俄罗斯的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漫长且又艰难的过程。在学术界颇有声望的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阿巴尔金更加悲观,认为即使在有利情况下,俄罗斯也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时间内接近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46]而短期内不能改变资源型经济的发展模式特点,则决定了俄罗斯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和深度十分有限。
(五)竞争力不强
长期以来,俄罗斯既没有多少全球品牌,也缺少像美国硅谷那样的让人相信可以做任何事情的“扶持环境”。虽然俄罗斯在航天航空领域占有相对优势,可是在支持卫星广播、出售卫星获取信息以及卫星平台和航天设备生产市场等方面却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即使将出口的火箭发动机和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出售“联盟”号飞船席位的收入算在内,俄罗斯在全球航天市场的份额也不超过1%。俄罗斯在火箭、飞船和发动机等方面“不再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除了某些甘愿冒着卫星不可靠风险、贪图便宜的第三世界国家外,实际上俄罗斯并没有航天设备的销售市场”。[47]因此,俄罗斯在全球顶级商学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对有关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排名榜上,一直在第43—54位之间徘徊。[48] 2002年,在IMD对49个经济体的评比中,俄罗斯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位居第43位。2009年,在世界经济论坛对全球133个国家营商情况评估后公布的《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俄罗斯排名较前直跌12个名次,降至第63位。2013年,俄罗斯在全球经济竞争力的排行榜中下滑至第64位,在金砖国家成员国中垫底。2014年,俄罗斯在全球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中首次升至第38位,可2015年,俄罗斯却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再次退回到第45位。2017年1月,俄罗斯在彭博最具创新国家排名榜中直落14名,降至第26位。在世界经济论坛(WEF)编制的2018年版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尽管俄罗斯在140个经济体中的排名由此前的第45名上升至第43名,但仍没有进入前40名。由于一些工厂只有三分之一的生产设施在运转,而且,其中的一半还是老旧设备,迄今,俄罗斯工业产能的平均利用率只有66%。[49] 2019年,俄罗斯在彭博最具创新力国家排名中,又从2018年的第25位退到第27位。尽管俄罗斯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排名上升到了第31位,但仍未能实现俄罗斯在《关于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政策》中提出的2018年要使其在世行营商环境排行榜的名次提高至第20位的目标。俄罗斯的“营商便利度”不及格鲁吉亚(第6位)、阿塞拜疆(第25位)和哈萨克斯坦(第28位)。为此,俄罗斯精英也认为,迄今,俄罗斯“还没有克服经济、社会崩溃和教育、卫生、科学水平降低造成的影响”,其使用的“几乎所有复杂机械、设备和技术等都是从西方国家购买的”。[50]
(六)军力发展不平衡
虽然俄罗斯拥有强大的核威慑力,可核武器只能确保其免受生死存亡的威胁,在现代战争的许多冲突中用不上。从理论上讲,俄罗斯拥有庞大的武器库,在某些武器装备上甚至领先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可真正能够投入实战使用的却不到50%。即便是2008年8月的“俄格五日战争”,对俄罗斯来说,也算不上一场完胜的战争。面对一个武器装备落后、没有战斗力的对手,俄军没能轻而易举地取得预想的胜利。由于军事预算长期短缺,武器装备得不到及时保养,俄军有约三分之一的武器装备达不到战备要求,运输航空兵的120多架飞机中只有约56%可以使用,海军舰队仍是一支正在恢复的海上力量,其潜艇编队规模太小,只有前苏联潜艇编队的约五分之一。[51]俄罗斯在一些海域方向上的力量只有瑞典和芬兰以及土耳其的二分之一、德国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在远东的水上舰只数量仅是日本的三分之一。[52]基于经济发展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俄罗斯整体军事实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极大制约。俄军不但没能完成在2012年恢复其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的长期“战斗巡逻”计划。而且,此前的“战斗巡逻”大多使用的也是攻击型核潜艇,很少是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巡逻的范围也“大多情况下没有远离俄罗斯沿海水域”。[53]
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影响了军队现代化改革进程,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因素。2016年,俄罗斯国防开支削减了5%,有关在喀山恢复图–160轰炸机的生产计划被搁置,研发携带洲际弹道导弹的机动列车作战系统受到影响,海军及空军的若干“烧钱”现代化项目也大多停工。在此情况下,俄罗斯海军作战潜艇和水面舰只从苏联时期的657艘减少到172艘,空军航空团由281个减到102个,飞机保有量仅有3600架左右(1998年,俄罗斯仅在欧洲部分就部署了6611架各类飞机和1338架攻击直升机),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伞兵战车和侦察巡逻装甲车等也由此前的6.39万辆坦克和9.75万辆装甲战车减至1.8万辆(实际能使用的只有2867辆)。牵引火炮、自行火炮和齐射火箭炮由苏联时期的3.3万门、9000门、8000门分别减少到2155门、2646门和3500门。[54]
俄军现有的加油机数量也不足,只有一个配有15架伊尔–78和伊尔–78M加油机的空中加油机团,极大地制约了空军的战略机动性,不能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55]前所未有的“东方–2018”大规模战略军演更是暴露出俄军机动性方面的不足。大部分参演部队是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到后外贝加尔边疆区的,甚至6000名空降兵也是搭乘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前往演习地区的。“如果真的发生战争,西伯利亚大铁路会遭到敌方先发制人的精确打击,所有部队将无法再使用这条铁路。”除了军事运输航空兵的力量薄弱外,军用直升机同样存在问题。俄军装备的世界最大的米–26直升机只有41架,到2020年,米–8AMTSh直升机才有可能达到200架。[56]此外,俄罗斯战机频发事故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遏制。2006—2007年,苏–24轰炸机接连发生18起恶性事故,致使12名飞行员丧生。由于米格–29战机连续发生机毁人亡事件,其中200架已无法升空。[57]2016年以来,米格–31战机、米格–29K舰载机、图–154飞机、卡–52“短吻鳄”武装直升机、图–22M3轰炸机、苏–34战斗轰炸机等接连不断发生坠毁事件,战机恶性事故已成俄罗斯空军的突出问题。2016年10月,俄罗斯唯一的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冒着滚滚浓烟穿越英吉利海峡前往叙利亚的窘况令俄军颜面扫地。2018年10月,俄罗斯西北部的世上最大浮式干船坞PD–50突发事故沉没,更是给俄罗斯军备现代化战略造成沉重打击。俄罗斯不仅无法如期维修和保养“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而且,直到2030年前也“难有再建造现代化航母的经济实力”。未来的俄罗斯海军舰队将不得不“主要在近海活动”。[58]也就是说,由于俄罗斯海军已停止使用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舰艇,其造船业又没有能力建造足够的新舰艇,未来10年内,俄罗斯海军的远洋水面舰只所占比例也将显著下降。[59]
尽管“普京说‘先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进入战斗值班后,俄罗斯就能在大规模的军事对抗中与美国比肩甚至超越它,可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美国《华盛顿观察家报》的分析家汤姆·罗根认为,“没错,这个系统超过了美军的任何高超音速系统。但就目标导引设施、物质技术和组织保障以及攻击能力来说,俄罗斯都大大逊色于美国。俄罗斯弹道导弹潜艇噪音太大,战略轰炸机太过老旧,俄军的职业性也很令人生疑”。[60]在西方军事专家看来,即使俄罗斯拥有了“高超音速武器也不会使美国丧失在全球军事力量啄食顺序中的最高地位”。[61]因为,即便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力扩充军备、特朗普政府的2018—2019年度国防预算大幅增加至7160亿美元的情况下,俄罗斯2018年的国防开支还是削减至460亿美元。[62]不用说,俄罗斯先前计划为增加现代化武器投入7000亿美元的雄心无疑是天方夜谭。在美欧制裁的打击下,俄罗斯的国防生产将因国内缺乏高技术产业而受到束缚,有时甚至会出现令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例如,现代战斗机和“阿玛塔”坦克要大量使用液晶显示屏来向其机组成员或坦克组成员传递信息,可俄罗斯国内没有液晶显示技术产业。[63]
(七)人力资源萎缩
苏联解体不仅使俄罗斯丧失了23.21%的国土,还使其锐减了超过一半的人口资源,加上出生率下降和男性死亡率居高不下,人口在逐年递减,已出现没有外来移民其经济就难以为继的严重状况。2008年6月,时任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坦言,俄罗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即是人口问题:未来3年,俄罗斯的劳动力人口将比2007年减少100万人。《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也提出要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因为,2010年的俄罗斯人口已由2002年普查时的1.452亿人减少到1.429亿人,8年间减少了230万人。据联合国预测,2025年,俄罗斯人口甚至会减少至1.21亿—1.36亿人,到2030年时或只有1.15亿人。虽然2013年以来俄罗斯的人口连续两年出现自然增长,2014年较预测多出800万人,接近1.44亿人,2015年的人口增幅达到0.17%,但是,其人口下降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2017年,俄罗斯的新生儿从上年的189万人降至169万人,出生率下滑幅度超过10%,跌至2008年以来最低值。与此同时,20岁至29岁的女性人数下降了34%,预计到2035年,俄罗斯全国的育龄女性人数会再降28%。为此,美国人口学专家甚至提出这样的观点:俄罗斯是当今和平时期正在衰亡的唯一大国,其所面临的不仅是广泛的人口危机,也是影响深远的人力资源危机。2018年3月,普京总统在联邦会议(议会)发表国情咨文时继续强调,人口因素仍是俄罗斯经济增长可能遇到的问题,呼吁要做好应对人口因素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