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关系发展前景

三、两国关系发展前景

尽管中俄关系存在一些局部的“发展中”问题,但两国睦邻友好、深化合作的趋势难以逆转,两国关系中的一些分歧削弱不了双方战略借重的长期需求,挡不住两国业已开启的各领域合作蓬勃发展势头。中国不能失去俄罗斯这一重要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也长期需要中国,“两国关系紧张对俄罗斯来说简直就是战略灾难”。[61]中俄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有效率的合作机制将把两国关系继续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其一,相似的外部环境要求两国长期战略借重。美国及北约仍将中俄视为潜在威胁和挑战,两国都面临西方不断施压的外部环境。美国继续遏制中国的发展,“控制中国的战略与处理俄罗斯的战略相同:包围、围攻,向国内破坏势力提供或多或少的地下支持”。[62]以朝鲜半岛形势趋紧为由,美国加快构筑美日韩同盟步伐。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初仍在声称《日美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坚持对华牵制战略。随着美共和党控制新一届国会众议院,美方在人权、军备和贸易等问题上对华批评的声音再趋强硬。俄罗斯虽积极呼应奥巴马“重启”两国关系倡议,甚至不惜做出痛苦抉择承认苏联1940年在卡廷屠杀波兰军官的责任,以改善对欧盟整体关系。但“维基揭秘网”披露的美外交密电显示,即使2010年初俄美热衷“重启”关系时,美国还暗中与北约秘密制定“反俄机密军事计划”,将俄罗斯作为可能对其盟国入侵的“敌国”,并以伊朗核问题为由继续打造削弱俄战略力量的导弹防御体系。北约“对俄罗斯的包围在黑海、波罗的海和北极圈继续进行”,同时,“美国坚持将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拉进北极地区针对俄罗斯的公开军事部署中”。

莫斯科清楚,“只要俄罗斯保留当前的政治体制,西方就根本不会把它看作自己人。这也就大大限制了合作的可能性。因为在纯经济方面,除了管道西方对俄罗斯没有什么兴趣”。[63]从美国迟迟不愿废除对俄罗斯歧视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也可看出,西方不会乐助俄罗斯早日实现现代化。相反,“俄罗斯认为,在从伊朗核计划到减少对美元依赖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是它限制美国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伙伴”。[64]在美国等西方势力继续推行遏制中俄的冷战思维战略环境下,中俄唯有密切配合、相互借重,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各自的利益。

其二,客观互补优势仍是两国互利合作的推力。中俄毗邻而居,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彼此的自然条件使两国在众多领域的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科技和能源等自然资源的支撑。俄罗斯的高科技产品特别是尖端武器和航空航天技术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需要稳定的输出市场。尤其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联手禁止向中俄提供现代化技术情况下,中俄互利合作尤显重要。尽管双方在军技合作方面有些分歧,但2002—2009年俄罗斯对华军售总额仍达到140.55亿美元。俄罗斯仍是中国远程防空系统、重型直升机和航空发动机的唯一供应者,在未来3年里继续履行向中国供应13亿美元的军售合同,保持对华武器出口的主导地位。2010年11月,两国政府间军事委员会签署一系列军事合作协议,务实合作继续稳步推进。两国能源合作冲破瓶颈,跨界石油管道建成使俄罗斯“进入有前景的亚太市场特别是日益扩大的中国市场”,拓宽了其能源产品出口渠道,减少了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同时,也使中国进一步确保了能源进口的安全和稳定。两国在基础性和高科技关键领域以及前沿技术领域也有很大互补性。双方已在着手为此合作提供专项贷款,共同实施大型科技创新项目。双方在农业科技和劳务等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俄方农业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在远缘杂交创造新品种、染色体基固定位等方面有较深研究,在植物营养、生物防治等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技术。在生物肥及无污染生物防治病虫害,以及农业环保技术等方面也有值得中方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中国在良种培育、田间管理等方面技术先进、农产品种多数量大、劳动力资源充裕,两国农业合作各有优势,互补性强,互利合作前景看好。两国在煤矿综合开发、铁路、港口建设和电网改造、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生态评估、农林牧业、跨界水域以及渔业等领域的互利合作也有明显优势。

其三,欧美经济前景不明促使俄罗斯对外经济继续加快向中国倾斜。受后经济危机影响,美国经济持续波动,国家债务超过14万亿美元,最高失业率达9.8%,2011年的失业率将超过9%,经济增速将从上年的2.6%放缓至2.2%,多年来不得不紧缩开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拖累整体经济,复苏乏力,天然气进口量几十年来首次减少8%,管道天然气购买量全面下降,导致俄罗斯对欧供气量减少50%以上。随着2014年纳布科天然气管线建成,2015年俄产天然气将有2000亿立方米剩余。相比欧美市场萎缩、能源需求趋于饱和,中国则能源需求旺盛,经济发展速度超过10.3%,并用投资和贷款帮助美国、希腊、西班牙等欧美国家抵御了金融危机,而且,中国还帮助欧洲走出欧元面临的金融困境。客观现实再次使俄罗斯确认,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特别是西方已开始谈论对华武器禁运和高新技术限制放宽问题,愈加使俄罗斯对扩大对华合作的紧迫感增强,再度把经济罗盘指向中国。

其四,严峻的经济形势促使俄罗斯加大对华经贸合作步伐。虽然俄罗斯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势头,但其经济依然面临7%的萎缩,10年来首次出现财政赤字,至少有50%的企业处于半破产状态。为落实已制订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计划,2013年前,俄罗斯需要近1万亿美元。然而,由于经济复苏缓慢导致财政入不敷出,俄罗斯无法保证现代化所需的大量资金。特别是西方对俄罗斯经济发展前景信心不足,不断削减在俄罗斯的项目投资和贷款数额,更使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俄罗斯不得不在2010年夏开始向中国国家投资基金出售一些大公司的战略股份。俄罗斯财政部公布了200亿英镑资产出售计划,包括俄罗斯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24%的股份、最大的银行俄罗斯储蓄银行9%的股份、国有船舶公司俄罗斯现代商船公司25%的股份。众多大型农业垄断型企业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3%的股份和其他资产也被指定待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在2013年前将预算赤字从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降至2.9%。

其五,俄罗斯客观对待“角色转换”使其对华合作心态更加务实。俄罗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中国的产能和投资不久将超过美国,西方的经济统治地位已发生动摇”的现实,认可中国发展、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的人日渐增多,深化对华合作对俄罗斯利大于弊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民众所接受。中国的投资和广阔市场已成为俄罗斯经济恢复活力的重要源泉,通过搭乘中国经济快车来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已是俄罗斯的务实和客观选择。俄罗斯《独立报》载文称,“俄罗斯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因为经济增长促使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材料——石油(将来还有天然气)、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煤炭、木材和化肥”,进而“拉动了原料国家……俄罗斯和南非等地区的经济发展”。[65]虽然俄方抱怨中俄经贸结构不合理,但俄方对此也有客观认识,承认俄罗斯的一些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在两国贸易中不占优势。为此,梅德韦杰夫总统早就表示,俄罗斯确实“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是数十年,继续作为石油天然气主要供应国而存在”。[66]普京2010年视察远东时也指出,中俄在科经贸领域各有所长,不存在竞争问题。中国可以继续发展自己的廉价日用品生产。俄方不打算也“没必要在日用品生产方面超过中国”。因为“俄罗斯的竞争优势在高科技领域”,可以“向中国销售几百万甚至几十亿特殊技术设备和武器”。同时“购买更多的(中国)日用品”。[67]普京在索契度假时继续强调,“中国方面没有(对俄)构成威胁,我们已经相邻数百年,我们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中国没有必要通过占领远东来获取需要的天然资源,中国边境也有庞大的煤炭储备,中国没有必要恶化局势”。[68]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不俗表现及日益增强的实力,使俄罗斯精英不得不接受中俄“角色”转换的事实,进一步确认俄罗斯经济战略东移、搭乘“中国快车”带动本国经济发展是其正确的战略选择。俄罗斯对华观念上的转变必将加快两国科经贸领域的合作进程。

其六,中亚国家加强对华能源合作加剧俄罗斯对华油气合作紧迫感。中亚油气富集国率先赢取对华能源合作重大进展,促使俄罗斯“愈加发现其手中的‘能源牌’变得不那么好用了”,难以继续“拥油自重”、高枕无忧。因为,正是在俄罗斯犹豫是否铺设俄中油气管道之际,中哈和中土油气管道已经建成投产,第二条管线也计划于2011年前铺设完成。届时,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每年还将向中方提供1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亚国家积极拓展油气出口渠道,减轻了油气对外出口对俄罗斯的传统依赖。[69]俄罗斯对与中亚国家在“中国油气项目”竞争上错失良机、处于下风已后悔不迭,不得不摒弃或淡化对华一些偏见和疑虑,加快对华能源合作步子。

最重要的是,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理念已渐入两国民心。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各自主流社会的强烈愿望。中国视俄罗斯为全方位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也将中国作为最亲密的伙伴相待。两国睦邻友好、深化各领域合作是双方共同的战略选择,也是两国历届领导人的高度共识,更是两国民意所在。中俄政治和社会稳定、领导人对双边关系高度重视是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两国相互依存、战略协作、共同发展符合双方人民的利益,也是当今国际形势和时代的要求。2011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两国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同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增强政治互信和战略协作、优化贸易结构、规范贸易秩序、推动经济技术和大项目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各领域合作推向更高水平,造福于两国人民、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