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料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中国原料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原料进出口通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中国对外贸易的97%需海运往来,虽然已有通往150多个国家的30多条传统和新开辟的远洋运输航线,但大多需先走出“多道岛链”,再经过“受制于人”或与声索国时有摩擦的海域,尤其是要经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海盗经常出没的危险航道,使中国原料运输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位于东海和太平洋间的琉球群岛诸水道是中国东出太平洋唯一出口,南海是中国通往东南亚与东北亚各大港口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东南沿海通向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必经海域。经南海进印度洋通往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海上航线还是中国从东南亚、澳大利亚及其以远地区进口液化天然气、石油、橡胶、木材、铁矿石、铀、锰等重要矿产资源的重要通道。西出马六甲海峡经苏伊士运河达波斯湾,是中国进口中东石油和对欧贸易重要航线。从西非和东南非经好望角过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至南中国海,是中国进口石油和原料常走的线路。经巴拿马运河通往大西洋和太平洋,是中国与南美洲东海岸国家往来贸易航线。上述航线所经海域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风险,仅2012年在印度尼西亚、孟加拉湾、越南、南海海域以及马六甲海峡等海域即发生海盗和武装劫船事件130余起。

近年来美日竞相插手马六甲海峡防务,印度也不断增强马六甲海峡北部入口处的安达曼群岛军事基地的实力,也给该海域增加新的不确定因素。“二战”期间,美国为加速打败日本,对其包括下关海峡的所有重点海域封锁,数月的“饥饿计划”使下关海峡运输量骤降90%,导致日本国内石油、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严重短缺,工厂纷纷停产,经济陷入瘫痪,大大削弱了日本国力和军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美国对日本的封锁行动加速和改变了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如今,一旦地区和国际局势突变,不排除国际海道被阻断,影响中国的正常贸易和原料进口。2011年12月,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同伊朗关系持续恶化的背景下,伊朗宣布在其南部霍尔木兹海峡以东海域举行为期10天大规模军事演习,一时间,众多船只急于提早通过该海域,使本就十分繁忙的霍尔木兹海峡更加拥挤。为此,西方战略家甚至认为,如果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30天,国际油价有可能涨至每桶500美元。

(二)对原材料的刚性需求及其浪费状况短期难以改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除稀土和少量矿产资源尚能自给自足外,其余的诸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铜矿、铬铁矿、铁矿石、铝、富锰、钾盐等矿产资源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发展需求。综合有关数据显示,按目前的探明储量和开采速度,中国的金矿只够开采15年,银矿、钨矿和稀土等矿藏也只剩下20—30年的开采量。全球最大的稀土矿产地包头白云鄂博稀土矿藏再过30年也将枯竭,而铜矿和镍矿也只够30—50年的开采量。2002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突破1亿吨,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2007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激增至3.83亿吨,占全球的46%,相当于当年全球增量的近90%。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中国主要原材料消费继续上升,其中,钢材消费8.4亿吨,增长9%;精炼铜消费786万吨,增长5.2%;电解铝消费1724万吨,增长12.1%;乙烯消费1528万吨,增长7.5%;水泥消费20.7亿吨,增长11.2%。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铁矿石、铜、铝的进口依赖已分别达到57%、70%和80%,且还有进一步上升趋势。同时,中国粗放型的生产技术造成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浪费,导致工业成本难以下降。中国在为世界GDP做出4%的贡献同时,却消耗了世界原油的7.4%、铁的30%、钢的27%、氧化铝的25%、水泥的40%。如果不尽快扭转对一些原材料的刚性需求和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状况以及大力节约能源和原料资源,中国将难以实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

(三)缺乏有效影响国际市场原料价格的杠杆

综合有关数据,铁矿石价格每上涨1美元,中国钢企整体产品就要增加近5亿美元的成本。虽然这些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已占全球进口的50%,成为全球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和世界铁矿石最大战略买家,但在历年的国际铁矿石价格年度谈判中,中国钢企除了2007年争得首发价格外,其余年份均受到歧视,不具备影响国际铁矿石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承受其他国家达成涨幅不等的“首发价格”。仅在2002—2008年,中国为进口的18.96亿吨铁矿石即多支付了1068.19亿美元。由于中国在国际铁矿石市场缺乏定价影响力,国内钢企的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导致2008年全国钢企甚至出现全面亏损局面。尽管后来中国钢企试图乘当年国际大宗初级原料商品市场价格受金融危机影响暴跌之机,随行就市下调40%—45%的钢材和铁矿石长期协议进口价格,但在长达近一年时间,一方面由于中国钢企间协调不够,甚至相互拆台,另一方面也遭到国际矿业巨头的联合抵制,导致中国企业的合理诉求未能实现。目前,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世界矿商巨头依然控制着全球70%的铁矿石资源和世界铁矿石70%以上的海上贸易,中国并没有能力打破业已形成的铁矿石“三分天下”供货格局,铁矿石只能从三大矿商进口,别无他途。

客观上讲,铁矿石进口国处于矿石冶炼产业链下游,其本身的议价能力就远不及铁矿石出口国。然而,就中国钢企来说,行业发展过快和过散、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缺乏统一协调也是议价能力受限的重要原因。就中国钢企而言,长期协议下的铁矿石进口只是总进口量的40%左右,而50%以上的进口铁矿石则是中小钢企以“各自议价”的现货方式获取的。一些中小企业只顾眼前“蝇头小利”,暗中“抬价”,给中国钢企整体产业提升对外议价能力带来极大负面影响。此外,由于2009年以来日本控制的海外铁矿石资源已占其进口总量的60%以上,在对外铁矿石议价上已开始有了讨价还价资本,中国直接控制的海外铁矿石资源只有5200万吨规模,仅占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的13.8%,也使中企在国际市场议价谈判中的回旋余地受限。由于中国不具备影响铁矿石价格的能力,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尽管2011年中国钢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约50%,但中国钢铁生产行业的年销售利润率却连续2年不足3%,大大低于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水平。由于成本高企和需求下滑的双重挤压,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利润急速下跌至0.97%,武钢全年2000余亿元的销售额却只有30亿元的利润,其中钢铁主业利润只有10亿元左右。2012年1—2月,中国钢铁行业整体亏损已达28亿元,一季度中国钢铁工业陷入全行业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