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华深化科经贸合作观念发生重大转变
一是主张对华深化合作的呼声开始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国内作祟,加之俄罗斯院外利益集团以及一些对华有成见政客的游说和掣肘,在对是否要对华深化合作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使中俄各领域合作特别是科技、经贸、军事和资源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受到极大干扰,难以充分发挥各自潜在的优势,与两国日益上升的政治关系水平不相吻合。经过多年“论证”,先前一些自欺欺人的“中国威胁”论调已不攻自破。单仅石油出口来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为2.6亿吨,每年对华出口最多也只有1500万吨,其余的都供给了西方。从这一角度看,如果说俄罗斯成了原料附庸,也首先是西方的原料附庸。[32]可见,俄罗斯可能成为中国的原料附庸完全是危言耸听。也正是因为如此,特别是在经济受金融危机重创下,俄罗斯主流社会反思过后开始淡化在所谓“中国经济扩张”上的一些顾虑,主张加强对华合作的声音逐渐增强,其高层也在顺势加快推进两国在一些领域的合作进程。
二是开始接受“角色”上的“历史性”转换。在两国长期交往过程中,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政治影响力一直不及俄罗斯,俄罗斯也从未把中国的发展和壮大看在眼里。但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俄罗斯经济“乍兴又止”,令俄罗斯不得不开始正视中国的存在和发展,接受两国“角色”上的“历史性”转换和中国已成为具有“先进技术工艺”国家的现实。俄罗斯专家坦言,自苏联解体近20年来,其机械工业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状态,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下。梅德韦杰夫总统也称,“我相信,我们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是数十年,继续作为石油天然气主要供应国而存在”。[33]
三是确信搭乘“中国快车”可以拉动俄罗斯经济发展。俄罗斯自苏联解体改制以来一直致力于回归欧洲、融入西方体系的努力,但其一厢情愿并没如愿以偿。残酷的现实迫使俄罗斯不得不摒弃对中国的疑虑和偏见,把对外战略和经济合作重点逐渐向东转移,寄望于搭乘“中国快车”拉动其低迷的经济发展。俄罗斯专家向“梅普政府”建议,如果俄罗斯能成功利用中国经济潜力,这将会成为俄罗斯的有利因素,尤其是原料销售问题。中国“市场相当广阔,这对俄罗斯有利”。梅德韦杰夫总统更是反复强调,中国是俄罗斯“最重要、在经济上最有发展前途的伙伴之一。中国不仅是我国工业的大市场,还拥有巨额资金,可以为我国经济投资。我们应该把对华合作定为重点”。[34]事实也是如此,中国不但是俄罗斯的稳定和可靠战略后方,也是拉动其经济的巨大引擎。
四是对华科经贸合作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一个时期以来,俄罗斯对全面深化对华合作“雷声大,雨点小,上热、下冷”现象较为明显,更多注重两国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合作,轻视或消极对待其他领域的交流,担心没有选择地一味扩大对华合作会“壮大他人,削弱自己”。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心态调整,2009年,俄罗斯的对华深化合作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由先前的消极和被动变为积极和主动,开始全面推进对华领域合作,长期对华虚掩的大门进一步敞开。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