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各领域合作是中俄双方的长期需要
中俄在资金、技术、资源、军工和产业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得天独厚,不断深化两国各领域合作和提升对方在本国外交全局中的地位是彼此内外客观形势使然,也是双方长期的战略需要和战略选择。
第一,现实的战略环境需要两国长期彼此借重。虽然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同中俄接触与合作新政,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俄的防范和遏制政策不会改变。尽管中俄两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力量相比差距依然很大。“西强中俄弱”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两个常任理事国,中俄两国为了各自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战略上相互借重和在各领域深入合作是双方的战略考量。在大国中,俄罗斯是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及运筹国际关系唯一可借用的重要力量。中国也是俄罗斯在大国中仅有的能用来平衡西方势力的可靠伙伴。保持稳定的俄中关系对确保俄罗斯的国家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二,客观的互补条件是两国深化合作的基础。未来10年,俄罗斯人口将累计递减800万人,2026年总人口将降至1.37亿人。而俄罗斯仅开发其远东地区所需的适龄劳动力就至少50万—60万人。人口不断下降,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以成为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在本国劳动力不足,来自独联体国家的劳动力也只能满足其不到一半需求的情况下,紧邻的中国的庞大劳务市场,完全可以满足俄罗斯各类人才的需求;中国正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俄罗斯也制定了《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2013年以前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规划》和2020年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还计划兴建30座核电站,包括承办2012年APEC峰会和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整个远东地区有327亿美元—436亿美元的宏伟建设构想。在这方面,中国完全可以依托现代化工业技术、较充裕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及物流往来的便利条件,扩大对俄罗斯的投资与合作;俄罗斯的煤炭和电力产能一直过剩,增加对华出口可以扩大其煤炭销路,避免电力设备空转浪费。由中方贷款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联合建电厂,既能满足中方需求,也可为俄方出口创汇,“还有助于提高(俄罗斯)远东电站的开工量”。俄方也承认,“从综合开发远东地区来说,‘中国项目’有助于为(俄罗斯)国内消耗不掉,而且无法运往其他地区的电力用煤炭打开一条销路”,认为与中国合作可以使俄罗斯的煤矿得到开发利用,“能比单纯出口煤得到更大的产品附加值,出口电比出口煤更好”;[39]而中俄油气管道建设工程,则更是两国最具战略性的“世纪合作”项目,它不仅可以促进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化其能源出口总体布局,也对改善中国的能源进口结构,拉动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在军事技术、太空、核工业、核能、高科技等俄罗斯传统出口和中国传统进口项目上,两国更具有极大的互补性”。[40]
第三,金融危机加快了两国互利合作进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改变现有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和经济体系的呼声日渐强烈,也成为中俄两国新的战略协作契合点。俄罗斯明确表示,俄中对改变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以及改革国际金融组织等有着一致的观点,希望与中方携手共建经贸合作新模式。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暴跌双重打击,俄罗斯资金外流严重,石油美元锐减,应对危机所需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加之近年来俄罗斯企业在海外不断扩张的“亏空”开始显现,外债总额已达4650亿美元,而且,2009年和2010年已到还债高峰,连本带息的债务高达1400亿美元,令俄罗斯“求资若渴”,十分艰难。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显示,俄罗斯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8.7%,失业率将攀升至9%,银行坏账率超过10%,2010年的通胀率将达到9%—10%。俄罗斯财长库德林再次重申,如果世界经济不再二次探底,俄罗斯至少需要3年才能走出危机。在此非常时期,俄罗斯更加看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借助与中国伙伴深化合作来实现经济复苏的迫切性上升。梅德韦杰夫总统明确指出,中国不仅是俄罗斯工业的大市场,还因为它拥有巨额资金,可以向俄罗斯投资,强调“应把对华合作定为重点”。
第四,打破对华合作瓶颈是俄罗斯客观和务实的选择。近年来,尽管俄罗斯的GDP连续多年增长,但油气的超额利润并没能使其脆弱的经济结构由此改变。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又把俄罗斯经济再次拖入困境。特别是其远东地区的基础设施陈旧,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不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俄方也承认,“我国远东地区几乎完全不具备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而在中国东北开展技术先进的生产要容易得多”。[41]在可见的未来,“俄罗斯政府顾不上对(俄罗斯)东部地区进行经济开发”,西方对此也力不从心。俄罗斯“提供原料用于加工总比让出这些埋藏着原材料的土地好”。[42]何况,如果生产同一种产品,其成本在俄罗斯要比在中国高出4—5倍。在此情形下,俄罗斯只能打破俄中合作瓶颈,放宽同中国合作滞后的一些领域的设限。如今,俄罗斯坦言,“我们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严重滞后,我们没什么可讨价还价的”。[43]
第五,全球聚焦中国加剧俄罗斯深化对华合作紧迫感。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普遍遭重创的“冰火两重天”放大了“中国模式”的效应,呼之欲出的“中美G2共治”和全球新一轮抢滩中国市场的博弈加剧了俄罗斯深化与中国合作的紧迫感;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能效、提升非传统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加快能源进口多元化进程,特别是德国新政府历史性地放弃了以往历届政府不建核电站的政策,引发了欧洲新一轮“回归核电大潮”,也使俄罗斯对欧洲的传统能源供应的垄断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中亚能源富集国不断扩大和深化对华能源和其他领域的合作,“必然会削弱克里姆林宫资源外交的实力,甚至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政治危机”。俄罗斯迫感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试图“力争在吸引中国方面超过中亚国家,因为,北京对这些国家也有兴趣,尤其是能源储量丰富的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在这方面俄罗斯正在展开反击,以便中国更青睐俄罗斯能源”。[44]尤其是在清洁、绿色能源革命大趋势下,俄罗斯高层对国际能源市场长远需求信心指数下降,担心错过中国能源需求旺季,导致紧俏油气资源贬值的心态也促使俄罗斯“未雨绸缪”大力开拓东方市场。梅德韦杰夫总统也在担心,由于“全球每50年就发生一次能源革命,谁知道2050年的情景,说不定到时候石油和天然气都没人要了呢”。[45]
第六,地区和国际整体环境有利于中俄不断走近。美欧深受金融危机、伊拉克和阿富汗等问题困扰和缠身,需要中俄支持与合作的层面增多,对两国的遏制与打压程度相对减弱。尽管美国和西方主流社会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仍存疑虑,但也不希望两国关系出现倒退。良好的中俄关系既是维护欧亚大陆的重要保障,也是全球安全的稳定因素。虽然中亚、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对中俄日益紧密的关系感受不一,但一个稳定和睦的中俄关系对这些国家和该地区稳定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为中俄不断走近营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