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中药西用现象在临床越来越普遍,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它。中药本不该属于中医的专利,西医不愿涉足,症结可能在“辨证论治”,其神秘莫测,西医不愿无谓过多消耗时间和精力。然而,对中药西制或中成药拿来即用,西医竟用之普遍。中药和西药本都是治病的“药”,同属有机物和无机物化学物质,存在治病机理的一致性。如何让中药与西药一样普及应用,让更多的医者掌握中药配药组方的技巧,成为本书编写的初衷。

作者对中药西用现象之客观存在因势利导。提出“微观中药西用”新观点,分别刊登在2014年《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医药前沿》和2013年《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及多次在全国学术大会交流,是作者30余年临床实践体验和总结,也是对中药西用现象的深入研究规范和升华。

本书阐述了中药治病的机制:“有效成分是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和“辨证论治之所以有效,决不是单纯对证候的治疗,它对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等多个环节也同时发生作用。方药控制了病因,纠正了病理,外在的证候就会改变。”论证了中药与西药在治病机制上的一致性,为“微观中药西用”新观点奠定理论基础。

“微观中药西用”有两层含义,第一,“微观”是指患者就诊时的一切指标,包括临床症状、各种辅助科室(涵盖医学影像学、内镜、实验室、心电图、组织病理甚至基因等先进技术)的检查阳性结果,以及按照疾病文献、教科书中的病因、病机、病理等综合指标考虑;第二,“中药西用”是指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省去辨证论治,只依据中药现代药理作用来配药组方。

回顾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观”:对高血压、高脂血、转氨酶升高等中医治疗,完全可以直接(省去辨证)用降压、降脂、降转氨酶的中药组方;杨永水骨髓炎中药治疗特效闻名世界;临床中药西制及诸多民间单方、验方、偏方等,足以证明不用辨证组方同样具可行性、有效性,为“微观中药西用”奠定临床实践的依据。陈可翼院士倡导:“传统中医药只有确认多元化集成和发展的模式,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多元化发展思路,坚定了我们推广普及“微观中药西用”的信心。大连张振博士观点:“通过中药五谷虫在中国和西方的应用历史和发展方向、结合中药的药性和毒性,可以看出中药西用的必要性,中药西用是必然的趋势,是中药发展的需要,可以为中药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要为既无名又无身份的一支中药西用的“地下工作队伍”扬名正身,是他们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保障了人民的健康长寿,功不可没。然而,他们却登不上大雅之堂,得不到认可。我们理当为之争得一席之地。

“微观中药西用”符合循证医学新思维,有创意,有特色,适用于临床各系统各科疾病。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目前已收藏中药12 811种之多,想必应该涵盖治疗现存所有的疾病,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疑难病。但是如何挖掘出来?“微观中药西用”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中药配药模式,值得尝试和普及推广。

中药西用当下仍有争议,还有中药西用疗效欠佳之说。近年有人检索出相关文章406篇,没有发现与辨证论治配药组方进行对比研究的报道。仅凭“空论”没有任何临床对照证据,不具参考价值。相反,张振博士证明:“我们在运用活体五谷虫时发现,有的患者因为五谷虫的蠕动而不能耐受,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而如果将五谷虫的有效成分提取,运用分子克隆技术,大量生产可以外敷的药物,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疗效。”北京中医药大学戴恩来博士对中药西用模式给予肯定:“由于临床疗效显著,因而在临床上得以广泛运用。”

一种理论,必须经过否定,再否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每一次否定,都是质的飞跃。有争议是正常现象,任何新生事物的兴起都要经过激烈的争议促其不断地完善发展。我们倒是应该倡导有更多的同道以微观中药西用与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病例进行疗效对照,探其疗效如何?这才是公正、科学的态度。

医学并不是一门很成熟的科学,还面临诸多疑难病困扰,医学所攻破的疑难病种的速度远抵不上新发病种的速度。而中西医结合有望成为治疗疑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潜力巨大,其疗效和前景毋庸置疑。

愿本书能唤起所有医者对中药使用的兴趣,激起医者对“微观中药西用”模式的热议。寄希望于——“中药的现代化进程”,可为中药注入新的活力。

本书亮点之处:首先作为普及中药之工具书,不论中医、西医或初学者,一学即会,一用则灵;书中介绍的每味中药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采用“仿效西药药理书目录”索引,都便于西医或中西医结合医师查询,为目前同类的中药现代药理书之创新,可算填补空白。

本书目录按中药笔画顺序编写,收录近300种常用中药。期间参考大量相关书籍和现代文献研究编写而成。在资料收集、精选、整理、归类、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准确、简便、实用。特别是在“西药药理惯用目录”索引归类中,遇到诸多尴尬局面。因为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取名不一,缺乏严谨性和统一性,如抗心肌缺血药理作用:可有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缺血、扩张周围血管、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心肌缺氧、保护心肌细胞、保护心脏、保护心血管、强心等诸多冠名,很难确定哪个具有代表性。还有,具有对抑菌、抗炎、降压、降脂、免疫调节、抗衰老等药理作用的中药,涉及的都在100味左右,即多数中药具有同一药理作用,给临床择药出个大难题。我们试以作用大小或临床常用度顺位排序,即越是靠前越常用或药理作用相对大。再有,中药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剂量”问题,古今差距甚大,临床医师之间差距也不小,本书只按教科书保守量来定,仅供参考,还望临床医师具体摸索体验。

本书的问世,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能给所有医者使用中药提供临床帮助。本书可供所有医者参考,但最适合西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二级以下全科医师参考使用。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崔书章教授主审把关;得到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庆和教授作序;得到天津疾病控制中心(CDC)张之伦主任医师、教授审校;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之,鉴于《微观中药西用临床手册》首发,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同道予以批评指教。

编者 郑治敬

2014-6-6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