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丁(紫花地丁)

地丁(紫花地丁)

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犁头草、地丁草和紫地丁等带根全草。含黄酮类、香豆素类、有机酸、酚类、生物碱、皂苷、多糖、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植物甾醇和微量元素。味苦、辛,性寒。可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5]

【现代药理作用】

1.抗菌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沙门氏菌、蜡样芽胞杆菌、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珠菌,念株菌,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1,2]

2.抗病毒 有抗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鸡新城疫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1]

3.抗炎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角叉菜胶致炎小鼠血清IL-1β、TNF-α及炎性组织中前列腺素E2的含量[1]

4.抗氧化 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对羟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效果[1]

5.抗肿瘤 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调节免疫功能,降低瘤组织中突变蛋白的表达[3]

6.降脂 具有显著增强胰脂肪酶的活力,促进甘油三酯在肠胃中的分解和吸收[7]

7.抗凝 具有抗凝血作用[4]

8.免疫调节 具有调节免疫力的作用,在高浓度时能通过下调IL-2、TNF-α的分泌调控小鼠免疫细胞功能,减少巨噬细胞炎症介质的释放[4]

【临床应用】

多用于流行性腮腺炎、隐性软组织炎性疾病、静脉炎、扁桃腺炎、脓疱疮、早起疖肿等疾病的治疗[5],还可用于肝炎、腹腔感染等治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者60~100克,捣汁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熬膏摊贴。

参考文献

[1]李永生,等.紫花地丁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新进展.环球中医药,2013,6(4):313.

[2]孙艺方,等.紫花地丁抗菌活性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9):2666.

[3]张涛,等.紫花地丁对U14荷瘤鼠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2926.

[4]毛晓霞,等.紫花地丁的研究进展.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3):302.

[5]周秋丽,等.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2: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