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白及)
为兰科植物白芨的干燥块茎。含联苄类、菲类及其衍生物;还含有少量挥发油、黏液质、白芨甘露聚糖以及淀粉、葡萄糖等。味苦、甘、涩,性微寒。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咳血吐血、疮疡肿毒、外伤出血、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和溃疡病出血等。
【现代药理作用】
1.止血 对实质性器官、肌肉、血管出血等外用止血效果很好。能增强血小板第Ⅲ因子的活性,缩短凝血酶生成时间,抑制纤维蛋白酶的活性,也能使细胞凝聚形成人工血栓,止血快,安全性高[1,2]。
2.保护胃黏膜 可降低应激性溃疡大鼠体内的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对盐酸所致胃黏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3.抗溃疡 使盐酸所致胃黏膜溃疡明显减轻。具有改善溃疡灶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黏膜愈合的作用。在规定的指征下白芨疗法可使一些患者无需手术也能治愈穿孔[1,2]。
4.抗菌、抗真菌 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发癣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奥杜盎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1]。
5.抗肿瘤 可促进小鼠骨髓细胞增殖,以及白细胞介素-2的分泌,为白芨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疾病增加了理论依据[1]。
6.免疫抑制 具有多方面免疫活性,可以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天然杀伤性细胞的活性,诱导免疫调节因子的表达,活化巨噬细胞[1]。
7.抗补体活性 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补体,在炎症及过敏反应和机体防御中起重要作用[1]。
8.促进伤口愈合 有明显的促进角质形成及细胞游走的作用;可以使大鼠背部切割伤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提前,能提高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并提高伤口巨噬细胞数量,这是促愈合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1,2]。
9.抗血管生成与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对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有抑制作用,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白芨萜类化合物的抗血管生成作用与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有关[2]。
10.促进骨髓造血 可促进小鼠骨髓细胞增殖以及白细胞介素-2的分泌。对功能低下的骨髓有促进造血的作用[2]。
11.抗溃结 具有促进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黏膜修复、抑制机体炎症和恢复免疫平衡的作用。可能与抑制TNF-α和NF-κB,上调IL-10水平有关[2]。
12.防龋齿 抑制变形链球菌的黏附,白芨涂膜剂能治疗口腔溃疡,尤其是对牙龈出血疗效十分显著[2]。
【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于体内外出血病症的治疗,如痔疮术后继发性大出血、消化道出血、肺结核咯血、外伤创伤等急性出血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还用于治疗烧烫伤、肿瘤、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溃疡性结肠炎,防治口腔溃疡和咽喉肿痛等口腔疾病[1,2]。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研末,每次1.5~3克。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
参考文献
[1]陶阿丽,等.中药白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6.
[2]林福林,等.中药白芨的现代研究概况.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