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附子

为毛茛科乌头属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含单酯类生物碱,包括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胺、苯甲酰次乌头胺、乌头胺及乌头碱等。味辛甘,热,有毒。有辛热燥烈,补火散寒;可达表入里,通周身阳气。用于亡阳证、虚寒性的阳痿宫冷、寒痹证。主要用于回阳救逆的重症[1]

【现代药理作用】

1.强心 作用于心脏,能促进心肌收缩,提高心率,扩大心搏出量,同时心肌耗氧量也会增加。其中去甲乌药碱的正性肌力作用缘于β受体部分激动剂的作用[1]

2.扩张血管 能扩张心血管、脑血管、股动脉等,可使麻醉犬心排出量、冠状动脉血流量、脑血流量及股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血管阻力降低,提高机体血流量[1,2]

3.抗心律失常 能恢复窦性心律,改善房室传导,加上扩张血管和增压的作用,对异位搏定型心律失常有明显防治功能[1]

4.免疫调节 能直接作用于神经,其兴奋下丘脑CRH神经细胞,与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作用相关。抗炎作用通过多途径实现,附子还含有皮质激素类似物[1]

5.局麻 附子能刺激局部皮肤,先是兴奋皮肤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感觉瘙痒灼热,而后被麻醉丧失触觉[1]

6.抗心肌缺血 可使麻醉犬心排出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2]

7.抗肿瘤 从对HL-60细胞的影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3方面,附子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作用[2]

8.抗衰老 可提高机体抗自由基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从而保护细胞膜的完整和功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2]

9.抗炎、镇痛 对急性炎症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是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有显著的镇痛作用[2]

10.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 这种能力反映对心、脑有保护作用[2]

11.抗门静脉高压 对门静脉结扎大鼠升高的门静脉压力均有明显降低作用,可作为预防或治疗门静脉高血压药物[3]

12.改善血液流变性 对急性心衰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

13.抗哮喘 对5-HT引起的小鼠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有松弛作用[3]

14.抗氧化 通过氧化作用及影响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发挥抗氧化损伤的作用,增强运动能力[3]

15.有促肾上腺皮质功能 对有效成份研究,其药理作用有促肾上腺皮质功能和抗炎、镇痛、升压、强心等作用[4]

【临床应用】

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休克、低血压、冠心病及风心病等,均有很好疗效[2]。用于心衰、慢性肾衰、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房结综合征、神经痛、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等[3]。还可用于急性胃肠炎、胃下垂、十二指肠壅积症、顽固性腹泻、局限性肠炎、结核性肠炎、慢性菌痢等[4]

【用量】内服:水煎10~30克,或入丸散,皆制后用。古今用量差距甚大,尤以吴佩衡用量100克、200克,最多用到500克,更有李可老中医用量达600克之多。请慎重效仿[2]

【不良反应】轻者:口舌有烧灼感、麻木、疼痛,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心慌气急、烦躁不安、流涎。重者:周身出汗、肢体痉挛抽搐、小便失禁、双侧瞳孔增大、对光反射迟钝、膝反射减弱、脉搏缓弱、心律失常、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逆冷、体温下降,死于循环呼吸衰竭。附子大剂量单用毒性较大,与甘草配伍后可减少毒性[2]

参考文献

[1]丁涛.附子的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中医学报,2012,27(12):1630.

[2]郑尚辉.中药附子临床药理及应用.内蒙古中医药,2012,9:69.

[3]周秋丽,等.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2:675.

[4]李乾构,等.中医胃肠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