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川军)

大黄(川军)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含蒽醌苷及双蒽酮苷、芦荟大黄素双葡萄糖苷、大黄鞣酸、没食子酸、儿茶精等。尚含有脂肪酸、草酸钙、葡萄糖、果糖和淀粉。味苦,性寒。可攻积导滞、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主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赤、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现代药理作用】

1.抑菌 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布鲁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淋病双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大肠杆菌及幽门螺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还有抗真菌和抗病毒作用,特别是单纯疱疹病毒;也有杀灭螺旋体、解脲支原体、阴道滴虫等作用[1,2]

2.抗炎 抑制交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能抑制醋酸引起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和胸膜炎的渗出,可以治疗多种炎症[1]

3.调节免疫 一方面能抗炎,另一方面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较强的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还可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提示大黄素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2]

4.抗氧化 大黄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1]

5.泻下 大黄有泻下作用,蒽醌苷是产生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大黄素能抑制ATP酶的活性,抑制Na+、K+从肠腔转运至细胞,使水分滞留在肠腔而致泻[1,2]

6.保护胃肠黏膜、抗溃疡 大黄对低血容量性和内毒素性休克动物胃肠黏膜有显著保护作用,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有防治作用。其机制与保护线粒体呼吸链有关,具有改善微循环、氧自由基清除作用。大黄能保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胃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结、促进胃肠道活动、抑制肠道细菌易位、降低胃肠黏膜的通透性,防治肠源性感染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应激性溃疡有保护作用[2,5]

7.保肝利胆 对CCl4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害有保护作用,不仅能阻止肝细胞的死亡,而且对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炎症反应有保护作用,降低肝病时内毒素血症对机体的损害;大黄不仅有利胆作用,以增加肝胆汁流量,而且能促进胆汁排放,松弛奥狄括约肌[2]

8.抗胰腺炎 大黄能明显降低患者血中丙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总量,证实了大黄对胰腺炎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一是对胰酶的抑制作用,二是对TNF-α作用下的胰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三是大黄素治疗后胰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2β表达明显增强,高峰前移且胰腺总蛋白质、DNA合成物明显增加,参与胰腺组织的再生和修复[2]

9.改善肾功能 可以抑制肾成纤维细胞,大黄素以剂量依赖方式降低了人肾成纤维细胞3H-TdR掺入率。大黄素也能抑制肾小管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2]

10.防治肺感染 大黄对腹腔感染致肺损伤有防治作用,研究显示大承气汤有改善肺水肿、促进肺泡上皮特别是Ⅱ型上皮细胞增生,促进损伤修复,改善肺泡通气/血流比的作用[2]

11.抗血栓 大黄的活性成分有抗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的作用,而血小板活性与动脉血栓形成和发展有关。大黄庶虫丸具有防治动脉、静脉血栓形成,在冠心病的防治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

12.降脂、降糖 大黄抑制胰脂肪酶活性,从而减少机体对脂肪的吸收,可降低胆固醇水平;可抑制高血糖小鼠血糖升高,对正常小鼠血糖也有降低作用[2,5]

13.抗肿瘤 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生、促进细胞凋亡[2]

14.利尿 大黄素、大黄酸均有利尿作用,通过肾小管对Na+重吸收减少,使尿钠明显增多而利尿[1]

15.抗衰老 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机制可能是调节胆碱能神经系统,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和清除自由基[2]

16.强心 芪苷类是大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之一,有扩张毛细血管、扩冠脉、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3]

17.止血 大黄止血作用确切,见效快。有效成分为没食子酸、а-儿茶素,有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有利于血栓形成和缩短凝血时间,加速血凝[4]

18.退热 对于感染引起的发热,具有降温作用[4]

19.抗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黄可使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区神经细胞仅有轻、中度缺血性改变,细胞肿胀程度、间隙及细胞核改变均较模型组轻,缺血区脑梗死现象明显减轻;给予新生肠缺氧模型大鼠灌大黄,可见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轻,肠组织中MDA及TNF-а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表明大黄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拮抗作用[5]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各种出血性疾病,肠梗阻和肠道感染性疾病,肠功能障碍、急性胰腺炎、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出血、急性农药中毒、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纤维化、高脂血症、口腔炎、烧伤和下肢溃疡等[1,2,5]。小量大黄还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肠道易激综合征[6]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不宜久煎)3~12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干撒或调敷。

参考文献

[1]黄伟峰.大黄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柳州医学,2013,26(4):241.

[2]李淑娟,等.大黄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5,11(1):76.

[3]王春霖.大黄的研究进展.甘肃科技,2013,29(14):147.

[4]庄江能.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西南军医,2009,11(5):931.

[5]周秋丽,等.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2:74.

[6]李乾构,等.中医胃肠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