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中药西用新概念

(一)微观中药西用新概念

“微观中药西用”突出的是“微观”,是对中药西用的升华,使其更加完善和规范,形成独特的一种配药模式。微观是指患者就诊时的一切可捕捉的疾病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包括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各种实验室检查、心脑电图、组织病理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临床各种辅助检查的阳性数据,还包括疾病研究的文献、教科书中的病因、病机、病理等指标。其次是“中药西用”,是指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不用辨证,亦借用现代文献、教科书搜寻最佳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基于现代药理作用来施药医病[8]

“微观”为患者客观存在的一切与疾病相关联的信息指标,运用如此之多的信息指标,特别是追溯疾病研究的文献、教科书记载的病因、病机、病理作参考配药组方疗病,就是一种独特和富有创意的新概念。它既不同于中医治病的方法,也不完全同于西医治病常规,而是取中西医之长,融合中西医精髓,具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新模式,符合循证医学新思维,应该是中西医结合的珍贵结晶。

现有中西医治病各有不同缺陷,西医注重局部生理、组织病理学变化,一定程度上忽视全身功能状态和功能改变,包括人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等。实践中时常见到脑血管病患者抢救成功,却留下永久性残疾;某些心、脑血管病,血管内放支架,器官移植等均需要较长期服用抗凝剂,原发病缓解了,却出现出血性疾病致死;癌症患者的肿瘤经手术切除,而未阻止患者的自杀等等。受现阶段医学科学的限制,新药开发滞后于临床需要,很多疾病在不同程度缺乏针对病因、病机和病理治疗的西药,因而诸多疾病只能缓解病情而不能治愈,遗下难治病症一片。基于西医或西药疗病的短板,发掘中药宝库应是理想的补充,这个宝库涵盖了已知疾病,包括已知的疑难病症,疗效优可根治,劣可缓解,何尝不做开发应用。中药西用现象在临床越来越普遍,其中大多自发于临床一线医者的实践,水到渠成,医者、患者从中广泛受益。医者重在依赖患者疾病微观信息指标诊病,重视中药的有效成分治病,使其治疗过程作用于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等多个环节,形式上属于微观中药西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可翼院士认为:“传统中医药只有确认多元化集成和发展的模式,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14]面对现代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中西医学都应该适度打破彼此之间的学科分界,从多元化着眼,从多领域着手,共同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走更具科学性、创造性的新型中西医结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