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病坚守“信则灵,不信则无”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许多领域本身就彼此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有着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如“信则灵,不信则无”的说法,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当你相信某种药对你的病有效,用时你果然就感觉病情好多了。
2007年美国《神经科学》杂志登出一篇文章,验证了这一心理现象在大脑中的存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精神病学教授祖比艾塔做了一组实验[34]。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他给5名被试者的上腭肌肉注射了一定浓度的盐水,从而引起轻微的疼痛感。然后给他们分发止痛药片,并声明这些药片可能有效,也可能没效。结果发现,那些认为这些药片有效的被试者,反应真的不疼了。而觉得药片没效的被试者,仍然感到疼痛。与此同时,祖比艾塔利用PET技术监测被试者的大脑内部变化情况,找到了这一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原来,当相信这些药有效用时,人脑会分泌出内啡肽,这是一种能够镇痛的化学成分,它还能缓解人的负性情绪。有的人分泌的多,镇痛的效果就更好。祖比艾塔说,疼痛持续过久,会影响人的心情,令人变得易怒、抑郁、恐惧。而内啡肽能够缓解负性情绪。因而,人们可以主动控制自己对病痛的期望,多想象积极、乐观、有效的方面,从而缓解疼痛和负性情绪。这也是心理学家、气功大师医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作者几十年的亲身经历对此颇有感悟,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对就医的信心是医病的第一要素。医者不信,信心不足,医病茫然,心中无数,不知所措或不敢用药;患者不信,失去信心,一片迷茫,无所适从,半信半疑的心态面对有效的药物会大打折扣,乃至无效。我们经常遇见,同是一剂方药,专家所开疗效甚佳,年轻大夫转手抄方疗效大减。“信则灵,不信则无”的说法,既然得到了科学验证确有生理基础,说明信念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有利印证了信念可以影响医病的效果的可信性和科学性。这一科学验证再次提醒我们在临床医病过程中患者的精神、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疗效影响的重要性,也再次论证人体是一个巨调节系统,人体巨调节系统在医病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我们要因势利导,采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巨调节系统在机体抗病中的正向调节作用。
微观中药西用医病观点,重视人体巨调节系统在医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医患双方都要树立对医病的任何方法充满信心。只有双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医者方能施方有佳,游刃有余;患者方可坦然期盼,心情愉悦,产生有利于机体巨调节系统对疾病的最佳正向调节而使疾病康复。所以我们要坚守“信则灵,不信则无”的医病观。这也反映出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新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