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含挥发油、黄酮苷、菊苷、水苏碱、胆碱、刺槐素、龙脑、菊油环酮、维生素B1及维生素A样物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味甘、苦,性凉。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主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现代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以及多种皮肤真菌都有抑制作用。有抗病毒及抗钩端螺旋体的作用,对艾滋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兔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1]。
2.抗心肌缺血 具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可使冠脉流量增加显著,改善心肌缺血,心肌耗氧量减少。可使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升高,一氧化氮水平增加,血管内皮舒张,从而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1]。
3.解热、抗炎 可抑制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抗炎作用。
4.抗衰老 具有一定的抗自由基作用[2]。
5.降脂 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抑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的作用[2]。
6.调节免疫 能够提高免疫受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在提升免疫器官指数、提高巨噬细胞活性、增加外周血溶菌酶含量、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提高白细胞介素-2的水平和提高B淋巴细胞功能等多方面,是一种良好的免疫调节剂[1]。
7.抗肿瘤 对胃癌、肝癌、宫颈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1]。
8.保肝 能促进肝细胞增殖,提高小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转氨酶作用,具有保肝功能[1,2]。
9.保护神经 能有效的抑制细胞毒性和改善细胞活力,降低活性氧簇的水平,加速细胞凋亡蛋白酶-3和DNA修复酶的蛋白水解,有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可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1]。
10.解毒 具有解铅毒作用[2]。
【临床应用】
治疗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慢性咽炎、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睑缘炎、口腔溃疡、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菌痢、肠炎、乙型肝炎、前列腺炎、慢性骨髓炎、丹毒、肛窦炎、肛乳头炎、阴囊湿疹、盆腔炎、慢性子宫糜烂、新生儿脓疱病等[3]。
【用量】内服:水煎5~10克。泡茶或入丸、散。
参考文献
[1]陈传千,等.野菊花提取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吉林医学院学报,2010,31(3):175.
[2]藏文华,牛蒿山.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国医论坛,2009,24(6):48.
[3]华海清.野菊花临床应用研究概况.湖南中医药导报,199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