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编委名单
序言
前言
理论篇 微观中药西用概念
一、中药西用现象
(一)何谓中药西用
(二)现实中的中药西用
(三)微观中药西用的由来
(四)中药西用模式值得信赖
(五)中药西用的方向
二、中药治病机制概要
(一)有效成分是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
(二)中药复方霰弹理论概括中药治病的基本特征
(三)中药网络学说阐明了中药治病的整体调节性
(四)中药治病彰显病因、病机、病理治病原则的全面性
三、微观中药西用新概念
(一)微观中药西用新概念
(二)微观中药西用临床价值
四、中西医诊治疾病的异同与统一
应用篇 微观中药西用临床应用
一、中药配药模式
二、中药现代药理治病得到名医秘方临床验证
三、微观中药西用临床应用范解
(一)微观中药西用配药模式
(二)临床应用范解
(三)微观中药西用的优势
四、医病坚守“信则灵,不信则无”
五、微观中药西用前景
(一)微观中药西用符合循证医学新思维
(二)中药西用之争议
(三)微观中药西用前景看好
参考资料
中药篇 常用中药现代药理
一画
一叶萩
二画
人参
丁香
七叶莲
八角枫
九里香
三画
三七(田七)
大枣(红枣)
大黄(川军)
大蓟
大青叶
山药
山楂(红果)
山豆根
川芎
川贝母
川乌
川楝子
女贞子
小蓟
马齿苋
马钱子
四画
双花(金银花、银花)
元胡(延胡索)
王不留行
天麻
天门冬(天冬)
天花粉
天南星
木瓜
木香
木通
太子参
五加皮
五灵脂(灵脂)
五味子
五倍子
车前草
车前子
牛黄
牛膝
牛蒡子
毛冬青
升麻
乌药
乌梅
月季花
丹参
火麻仁(大麻仁、麻子仁)
巴豆
巴戟天(巴戟)
水蛭
水牛角
五画
玉竹
玉米须(玉麦须、棒子毛)
艾叶
甘松
甘草
甘遂
石韦
石斛
石膏
石见穿
石榴皮
龙葵
龙眼肉
北沙参
生姜
代赭石(赭石)
仙鹤草
白芨(白及)
白术
白芷
白矾
白蔹(白根、五爪藤)
白头翁
白芍
白茅根
白花蛇舌草
冬虫夏草
玄参
半夏
半边莲
半枝莲(通经草、紫连草)
瓜蒌
白附子(禹白附)
生地(地黄)
白屈菜(土黄连)
六画
地丁(紫花地丁)
地榆
芒硝
地龙(蚯蚓)
当归
百合
百部(野天门冬)
肉豆蔻(肉果、玉果)
肉苁蓉
全蝎(蝎子、全虫)
合欢皮
灯盏细辛(灯盏花)
决明子(草决明)
冰片
防风
地骨皮
西洋参
肉桂
血蝎
防己(汉防己)
红花
七画
麦芽
麦角
麦门冬(麦冬)
远志
杜仲
花粉
芥子
苍术
芡实
芦根
芦荟
苏木
苏合香
赤石脂
赤芍
杏仁
连翘
吴茱萸
牡丹皮(丹皮)
牡蛎
伸筋草
何首乌
龟板(龟甲)
没药
沉香
羌活
补骨脂(破故纸)
诃子
灵芝
阿胶
阿魏
附子
忍冬藤
鸡血藤(红藤)
鸡骨草(黄头草、大黄草)
八画
陈皮(橘皮)
玫瑰花
青皮(青桔皮青柑皮)
青蒿
青黛
青风藤
枇杷叶
板蓝根
苦参
郁金
虎杖
败酱草
昆布(海带)
知母
侧柏叶(柏叶)
佩兰
乳香
金钱草
鱼腥草
垂盆草
泽兰
泽泻
细辛
九画
贯叶金丝桃(贯叶连翘)
珍珠母
枳壳
枳实
柿蒂
栀子
荆芥
茵陈蒿(茵陈)
独一味
茯苓(云苓)
砒霜(砒石)
砂仁
牵牛子(黑丑、白丑、二丑)
厚朴
威灵仙
鸦胆子(苦参子)
骨碎补
钩藤
香附
独活
胖大海
洋金花
前胡
穿心莲
姜黄
扁豆(白扁豆、蛾眉豆)
柏子仁
枸杞子
绞股蓝(七叶参)
十画
秦皮
秦九
桂枝
桔梗
桃仁
莱菔子
莲子
荷叶
夏枯草
柴胡
党参
透骨草
射干
高良姜
浙贝母
海藻
海金沙
海螵蛸(乌贼骨)
益母草
益智仁
桑寄生
莪术
十一画
萆薢
菟丝子
菊花
黄芪
黄芩
黄连
黄柏
黄精
黄药子(黄药、山慈姑)
接骨草(陆英)
蛇床子
银柴胡(银夏柴胡、银胡、山菜根)
猪苓
旋复花
麻黄
鹿茸
鹿角胶
望江南(羊角豆、野扁豆)
商陆
淫羊藿
续断(接骨草、川断、龙豆)
十二画
斑蝥
款冬花
葛根
葶厉子
萹蓄
雄黄
紫草
紫苏叶(苏叶)
鹅不食草
番泻叶(泻叶)
十三画
蒲黄
蒲公英(公英)
雷公藤(黄藤、黄藤木)
蜈蚣
蜂毒
蜂蜜
蜂胶
蜂王浆
蜣螂
槐花
满山红(映山红)
十四画
槟榔
酸枣仁
蔓荆子
豨莶
蝉蜕
漏芦
熊胆
十五画以上
墨旱莲
薏苡仁(薏米)
薄荷
壁虎
藏红花
藁本
瞿麦
覆盆子
藿香
蟾酥
露蜂房(蜂房)
鳖甲
麝香
中药西用索引
一、抗微生物中药
(一)抗生素类
(二)抗真菌(含霉菌、黄曲霉菌、癣菌)
(三)抗病毒和钩端螺旋体
(四)抗原虫类
二、用于神经系统中药
(一)中枢用药、抗应激和耐缺氧
(二)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
(三)抗癫痫
(四)抗惊厥
(五)松弛肌肉
(六)镇静催眠
(七)抗重症肌无力
(八)抗衰老
(九)抗疲劳
(十)保护神经细胞
(十一)改善学习记忆
(十二)适应原样作用
(十三)抗老年痴呆
(十四)抗精神失常
三、用于循环系统的中药
(一)治疗心功能不全(强心)
(二)抗心律失常
(三)扩张周围血管
(四)降血压
(五)抗休克和升高血压
(六)保护心肌
(七)心室重构、促进心肌血管生成
(八)抗门静脉高压
四、用于消化系统的中药
(一)抑制胃肠平滑肌
(二)双向调节胃肠平滑肌
(三)促进消化液分泌(促消化)
(四)止吐
(五)促进胃肠动力
(六)导泻(通便)
(七)止泻(收敛)
(八)抑制膈肌(抗呃逆)
(九)肝胆病辅助用药
(十)抗消化性溃疡
(十一)抑制胃酸
(十二)抑制胰蛋白酶活性
(十三)保护胃粘膜
(十四)抗胰腺炎
(十五)抗溃疡性结肠炎
(十六)抗肝纤维化
(十七)抗脂肪肝
(十八)抗胆系结石
(十九)调整肠道菌群失调
(二十)调节腹膜孔
五、用于呼吸系统的中药
(一)祛痰
(二)镇咳
(三)平喘
(四)抗肺纤维化(含尘肺)
(五)抗肺动脉高压
(六)抗肺损伤
六、用于血液系统的中药
(一)增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二)升高白细胞
(三)升高血小板
(四)促进骨髓造血
(五)促凝和止血
(六)抗凝及抗凝血酶
(七)抑制血小板聚集
(八)抗血栓
(九)溶栓
(十)抗辐射
七、激素类及其相关的中药
(一)脑垂体激素及促皮质激素样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
(三)抗肾上腺皮质激素样
(四)性激素与促性激素
八、用于泌尿系统的中药
(一)利尿
(二)抗利尿
(三)泌尿系消石
(四)改善肾功能
(五)防治肾炎、肾纤维化
(六)抗糖尿病肾病
(七)保护肾脏
九、用于生殖系统和泌乳功能的中药
(一)收缩子宫
(二)抑制子宫收缩(安胎)
(三)促进精液生成(保护生殖细胞)及分泌
(四)抑制、杀灭精子(抗生育)
(五)促进乳腺泌乳及女性生殖器官发育
(六)改善性功能
十、用于免疫系统的中药
(一)免疫调节
(二)增强免疫
(三)免疫抑制
(四)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五)抗补体活性
(六)抗过敏
(七)抗变态反应
(八)抗结缔组织病
十一、抗肿瘤中药
(一)抗肿瘤代谢
(二)抗肿瘤免疫调节
(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四)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五)多种作用抗肿瘤
(六)其他抗肿瘤及辅助治疗
(七)抗白血病
(八)抗化学诱变
(九)化疗药增敏
十二、解毒中药
(一)解(排)铅毒
(二)解蛇毒
(三)解酒精中毒与戒酒
(四)解植物药等中毒
十三、用于内分泌代谢系统中药
(一)降血糖
(二)降血脂
(三)治疗胰岛素抵抗
(四)减肥
(五)抗高尿酸和高尿酸肾病
(六)防糖尿病并发症
(七)抗甲状腺肿
十四、其他科常用中药
(一)骨科
(二)外科
(三)妇科
(四)眼科
(五)抗龋齿(护牙健齿)
(六)美容
(七)改善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