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
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含川楝素,为驱除蛔虫的有效药物。味苦,性寒,有毒。能除湿热、清肝火、行气止痛、杀虫疗癣。主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
【现代药理作用】
1.驱虫 具有杀虫的效果,可以治疗鸡球虫病,驱猪蛔虫,驱棉铃虫,与大蒜合用治疗蛲虫病等[1]。
2.抗癌 提取纯化的可溶性多糖PMTP-3,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以及强烈抑制胃癌细胞BGC-823生长的功能,这种多糖很有潜力成为抗氧化治疗的药物。[1]
3.抗色素沉着 能够通过抑制黑素细胞内PKC活性来抑制色素沉着[1]。
4.抗炎镇痛 有显著镇痛作用,其中两个柠檬酸为主要抗炎镇痛的活性成分[1]。
5.抗菌、抗病毒 具有抗菌活性,其中一个柠檬苦素类似物对口腔细菌具有很显著的抗菌活性;对前列腺炎主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抑制疱疹病毒[1,3]。
6.抗肉毒素 具有抗肉毒杆菌食物中毒作用[1]。
7.抑制破骨细胞 川楝子活性部位及活性组分对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有很强的抑制活性,抑制率>95%,因此,川楝子有很好的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1]。
8.阻断神经肌肉接头 对小白鼠神经-肌肉接头的亚显微结构有明显的作用,表现在突触隙宽度增加和突触小泡数目减少,但两类变化不同时出现在一个接头[2]。
9.抑制呼吸中枢 大剂量川楝素引起呼吸衰竭,主要由于对中枢的抑制作用[2]。
10.促进肠蠕动 能使在位和离体兔肠肌的肌张力、收缩力增加,较高浓度时使肠肌呈痉挛性收缩,此作用不被阿托品阻断,而被苯海拉明对抗[2]。
11.抗生育 可抑制睾丸生精细胞的生成,刺激非生精细胞合成代谢增加[2]。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胃病、胁痛、淋证、急性乳腺炎、乳痈、带状疱疹、皮肤病、甲癣、男性睾丸疾病、前列腺炎、多种癌症疼痛的治疗[1,2,3]。防治骨丢失性疾病,用于驱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不良反应】连续用,易发生胃肠道反应、嗜睡、谵语、呼吸急促。严重可出现全身痉挛、呼吸困难,甚至死亡[3]。
参考文献
[1]时等,等.中药川楝子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3):357.
[2]陈兵.川楝子的现代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259.
[3]周秋丽,等.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