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蜈蚣

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干燥体。含有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酶和胆甾醇等,还含有相同的21种游离氨基酸和12种微量元素。味辛,性温。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能,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肐、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现代药理作用】

1.抗肿瘤 蜈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对肝癌、胃癌、肺癌、肾癌、结肠癌、卵巢癌和宫颈癌等均有抑制作用[1]

2.降脂 具有调节脂代谢,含有许多酸性蛋白,可以减少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改善血液流变学[1,2]

3.保护心血管 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保护心肌免受脂质过氧化损伤,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伤,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冠脉血流量[1,2]

4.降压 具有降压作用,可能与直接扩张血管有关[1,2]

5.抗血栓 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平滑肌细胞增殖,防止血栓形成。另外具有一定溶血活性,表现出较弱酪蛋白、纤维蛋白原和明胶溶解活性,有些活性会被邻啡啰啉所抑制,这些酶可能是金属蛋白酶,可以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1,2]

6.抗菌、抗炎、镇痛 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活性,同时具有抗炎、镇痛作用[2,3]

7.抑制抗体的产生 具有抑制抗体的产生作用[3]

8.抗惊厥 对士的宁、烟碱等引起的小鼠惊厥有对抗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癫痫、惊厥、抽搐等[5]

【临床应用】

临床多用于结核病、百日咳、骨髓炎、烧伤、颌下淋巴结炎、慢性肾炎、顽固性偏头痛、口腔溃疡、宫外孕的治疗,近年在间质性肺炎、重症肌无力、食道癌等也有应用。还可用于治疗无名肿毒、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癫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肝炎、小儿痉咳、哮喘、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疾病。在治疗脑溢血、癌症、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前列腺肥大等方面显示出很好的功效[3,4,5]。还可用于糖尿病肾病。

【用量】内服:水煎2~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不良反应】具有溶血效应,蜈蚣毒属于神经毒。

参考文献

[1]陈武忠,等.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中国现代中医,2011,13(7):54.

[2]孔毅,等.蜈蚣提取物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西北药学杂志,2012,27(3):272.

[3]黄黎明,等.蜈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98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1998:152.

[4]张一德.娱蜡的临床运用.吉林中医药,2001,1:58.

[5]元艺兰.蜈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