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2025年08月10日
芥子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含黑芥子苷、芥子酶、芥子酸、芥子碱、脂肪油、蛋白质、黏液质。含有异硫氰酸的甲酯、异丙酯。脂肪油是多种脂肪酸的甘油酯。味辛,性温。有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功效。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疽、流痰、跌打损伤[1]。
【现代药理作用】
1.皮肤刺激作用 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为强力的皮肤发红剂、催吐剂及调味剂,并有起泡作用[1,2]。
2.促消化止呕 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1]。
3.抑菌 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
4.防辐射 能够修复由辐射引起的致死突变,并通过试验发现芥子碱能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抗辐射及抗氧化作用[2]。
5.抗雄激素作用 具有显著的抗雄激素活性,抑制由外源激素引起的前列腺增生,提示白芥子中含有抗雄激素样物质[2]。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肺炎、渗出性胸膜炎、咳喘,治疗前列腺增生、闭塞性脉管炎等;治疗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湿痛及扭伤。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1,2]。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1]。
【不良反应】芥子油或芥子硬膏用于皮肤,如时间过久或浓度过高,可引起发泡甚至化脓。大量芥子内服引起呕吐,甚至强烈的胃肠反应[1]。
参考文献
[1]熊辅信.现代中药研究荟萃.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385.
[2]欧敏锐,等.中药白芥子研究概述.海峡药学,2001,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