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黄芩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的根。含酶、β-谷甾醇、豆甾醇、葡萄糖、蔗糖、淀粉,少量微量元素等。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功效。主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现代药理作用】

1.抑菌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感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杀菌作用,对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也敏感。有较好的降解细菌内毒素的作用。对部分真菌有抗菌效力,能抑制钩端螺旋体和阿米巴原虫[1,3,4]

2.解热镇痛 对实验动物疼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强度高于阿司匹林[1,2]

3.抗炎、抗过敏 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与麻黄碱表现出协同。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中聚集,减少组胺、缓激肽等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物质,有利于炎症中血管通透性的恢复。对炎症的早期及后期病理改变均有抑制作用,对慢性炎症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2,4]

4.利尿、降压 动物实验有明显利尿作用,同时血压下降[1]

5.抗血栓 可以抑制血栓形成,缩短血栓长度和延长凝血时间[1,2]

6.镇静、解痉 具有镇静和抑制胃肠蠕动作用[1]

7.利胆、保肝、降脂 对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明显减少肝内纤维组织增生,使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提高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并能促进粪便中胆汁酸的排泄,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紊乱[1,2,4]

8.保护脑神经 可以改善脑血流和抗焦虑作用,总黄酮对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过氧化氢损伤的神经元有显著保护作用,可以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1,2,3]

9.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 能明显降低血清中MDA含量,提高SOD的活性,具有较强的氧自由基清除功能[2]

10.抗肿瘤 对LA795瘤株的体内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恶性神经胶质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正常细胞无影响[2,4]

11.降糖 能显著降低实验大鼠空腹血糖,不同程度的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其降糖机制可能和其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有关[2]

12.保护心肌 具有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通过增强心肌抗氧化酶的活性,抵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损害。不仅显著降低血脂水平,而且明显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2,4]

13.解毒 能够改善慢性铝中毒小鼠学习记忆、运动障碍、神经肝病病理改变和自由基不正常变化[2]

14.增强免疫 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及促炎因子的产生发挥抗炎作用,对实验小鼠吞噬细胞功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可促进小鼠绵羊红细胞溶血素抗体生成[2,4]

15.抗病毒 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10多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抗HIV的作用[5]

16.抗糖尿病肾病 可使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升高,并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从而减轻肾脏局部氧化应激反应[5]

【临床应用】

临床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胆囊切除后综合症、慢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菌痢、阿米巴痢疾、黄褐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肝炎、过敏性鼻炎、肾炎、抗厌氧菌感染疾病及心脑血管病等。

【用量】内服:水煎3~10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敷。

参考文献

[1]熊辅信.中药现代研究荟萃.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730.

[2]黄贤荣,等.黄芩茎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解放军药学学报,2012,28(3):264.

[3]张瑜,等.黄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13,19(6):1091.

[4]何春年,等.黄芩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中国现代中药,2011,13(6):3.

[5]杨美.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9):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