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茎叶。含挥发油,含黄酮类、葡萄糖苷类及多种微量元素。味辛,性凉。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辟秽、解毒之功。主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1]。
【现代药理作用】
1.发汗解热 通过兴奋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以增加散热,具发汗解热作用[1,2]。
2.促渗透 对皮肤的刺激帮助药物缓慢渗透入皮肤内,引起长时间的充血,并反射性地引起深部组织血管扩张,调整血管的功能,以达治疗作用,其机制与引起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有关[1,2]。
3.解痉 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1,2]。
4.镇痛、止痒、抗炎 能麻醉神经末梢,刺激皮肤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具有镇痛、止痒、消炎作用[1,2]。
5.抗菌、抗病毒 具有抑制匍茎根霉菌、毛霉菌等真菌及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2]。
6.抗早孕、抗着床 对小鼠和家兔均有抗早孕和抗着床的作用,终止妊娠与子宫收缩加强或对蜕膜组织的直接损伤有关[2]。
7.保肝、利胆及抗肿瘤 有较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和微弱的抗肿瘤功效[2]。
8.抗氧化 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2]。
9.祛痰 薄荷醇刺激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使稠厚黏液稀释易于排出[3]。
【临床应用】
常用于治疗皮肤疾病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等,治疗疱疹和溃疡,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量】内服,煎剂(不宜久煎)3~6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参考文献
[1]熊辅信.中药现代研究荟萃.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910.
[2]沈梅芳,等.薄荷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7):1484.
[3]张荣发,等.薄荷油的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药业,2012,2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