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含有挥发油、生物碱、黄酮、多糖、有机酸等。味辛,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能,主要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淋、热痢、痈肿疮毒、痔疮脱肛等症。
【现代药理作用】
1.抗炎、解热 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炎症渗出和组织水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降低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足肿胀程度,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值得注意的是,鱼腥草的抗炎作用不仅提高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对抗炎因子的抑制也是其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1,2]。
2.调节免疫 可通过调节促炎因子如IL-1、IL-6、TNF-α等的表达而提高免疫功能。在LPS诱导的急性肺纤维化大鼠模型中IFN-γ的表达下降,表明免疫系统被抑制。在肺纤维化过程中可抑制炎症、促进修复。能降低哮喘豚鼠肺组织中TNF-α的量,从而减轻气道慢性炎症。可明显降低动脉硬化模型大鼠TNF-α、IL-1β、IL-6水平,可提高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从而发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益作用[1]。
3.抗过敏 抗过敏作用与其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拮抗过敏介质的作用及对平滑肌的直接松弛作用有关[3]。
4.调节前列腺素类、一氧化氮(NO)水平 前列腺素类是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可部分刺激其他介质如组胺和缓激肽的释放,从而导致炎症反应。可抑制LPS诱导的小鼠腹膜巨噬细胞中前列腺素E2(PGE2)的释放。NO参与细胞因子尤其是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的调节,在炎症反应中具有细胞毒性和抗炎保护的双重作用。还可减少IL-1和LPS诱导的NO产生[1]。
5.促进糖皮质激素合成 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减少PGE2和MDA的量,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合成有关[1]。
6.抑菌、抗病毒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分支杆菌、钩端螺旋体、真菌及流感病毒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卡他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孢子丝菌等均有抑制作用[2,3]。
7.镇咳 能明显拮抗乙酰胆碱对呼吸道平滑肌的作用[2]。
8.抗抑郁 对高浓度皮质酮损伤的pc12细胞有很明显的保护作用,具有优于同等浓度下阳性药物氯丙咪嗪的抗抑郁作用,是一种新型的低毒性、高药效的天然抗抑郁药物[2]。
9.改善胰岛素抵抗、降糖 有较明显的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和尿蛋白的作用。对糖尿病肾脏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
10.改善心室重构 具有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防治心室重构的作用[2]。
11.抗内毒素 能明显降低内毒素所致DIC家兔肾小球微血栓的形成,减少微血栓密度。对内毒素所致大鼠心肌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2]。
12.抗肿瘤 有提高体内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加机体抗感染和特异性体液免疫力。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抗衰老、抗癌的功效[4]。
13.利尿 动物实验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具有利尿作用[4]。
【临床应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慢性呼吸道感染、急性泌尿系感染、细菌性痢疾、多发性疖肿、尿布性皮炎、盆腔炎、输卵管炎性不孕、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结膜炎、早期睑腺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口腔溃疡、乙型肝炎、习惯性便秘、功能性腹泻、肺癌咯血、癌性胸水。可以用于所有炎症性疾病[1,3,4]。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10~15克,鲜者30~60克,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不良反应】偶有不良反应,包括全身皮疹、瘙痒不适、眼睑和颜面部皮肤潮红、水肿。发热及药物热表现为主,发热、寒战、心悸、气急、哮喘、呼吸困难等[4]。
参考文献
[1]陈婧,等.鱼腥草抗炎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中草药,2014,45(2):482.
[2]杜向群,等.鱼腥草成分、药理的研究进展.江西中医药,2012,43(350):66.
[3]周秋丽,等.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