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主含白芍总苷、三萜和黄酮及多糖。味苦、酸,性微寒。具有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阴虚盗汗、肝阴不足所致之头痛、胁肋疼痛等[1]。
【现代药理作用】
1.抗凝、抗血栓 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降低门脉高压,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能抑制静脉血栓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外流,有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
2.抗心肌缺血 具有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通过上调GRP的表达,对抗缺血应激损伤而发挥其保护作用[1]。
3.抗心肌重构 能降低不完全结扎腹主动脉造成压力超负荷型心肌重构模型大鼠左心室指数、全心指数和颈总动脉插管收缩压、平均压,抑制心肌重构[1]。
4.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等缺血性脑组织病理组织学改变具有保护作用,提高病变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1]。
5.抗抑郁 通过调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及增加大鼠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降低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并减少其在脑中的浓度,从而缓解抑郁症状[1]。
6.治糖尿病肾病 通过一系列机制改善早期肾损伤,而与降血糖作用无关[1]。
7.治胰岛素抵抗 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血脂,增强抗氧化能力和抑制脂质过氧化[1]。
8.保肝、抗肝纤维化 具有降低肝损伤小鼠ALT、AST活性和肝匀浆中MDA的含量,升高SOD活力,保护急性肝损伤,阻止肝纤维化的进程[1]。
9.抗炎 可减轻以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症状和结肠炎性损伤。改善免疫调节紊乱及抑制肠道局部炎症,促进溃疡愈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对经雷公藤多苷治疗的狼疮性肾炎的肾脏病理改变有改善,有减毒增效的作用;治疗前列腺炎,通过抑制CD4+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降低IL-6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过高表达,从而治疗炎症;治疗皮肤病,能明显降低血清中TNF-а的水平,明显下调皮损组织中NF-κB-p65的表达,并调节Th1和Th2之间的平衡,从而治疗炎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过发挥免疫调节、抗炎、镇痛的综合作用,达到治疗效果[1,2]。
10.抗骨质破坏 可能通过直接促进成骨细胞活性,抑制破骨细胞存活,从而调节骨吸收-骨重建动态平衡来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破坏[1]。
11.免疫调节 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进行调节,达到对免疫性炎症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2]。
12.保护内皮细胞 能抑制缺氧损伤造成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减少,升高缺氧损伤的HUVEC中SOD活性而降低MDA含量,从而降低细胞培养液中的乳酸脱氢酶活性,保护HUVEC[2]。
13.镇痛、镇静和抗惊厥 通过对大脑皮层的抑制而起到镇静、镇痛、抗惊厥等作用[2]。
14.双向调节平滑肌、抗溃疡 通过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起到解痉等作用,可抑制胃肠道电运动治疗腹泻和便秘[2]。同时有抗溃疡作用[4]。
15.抑菌 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真菌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2]。
16.抗氧化、降脂 可抑制去卵巢大鼠肥胖,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清除体内过多自由基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3]。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关节炎、复发性口疮、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荨麻疹、干燥综合征[3];用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菌痢[4];用于胃肠疾病、肝胆疾病、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头痛、眩晕等。近代用于心脏血管病,取得疗效。
【用法用量】内服:6~12克,大剂量15~30克。或入丸散。
【不良反应】反藜芦。
参考文献
[1]郑琳颖,等.白芍总苷药理作用研究.广州医药,2011,42(3):66.
[2]李文艳,等.中药白芍的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药学服务与研究2012,12(2):118.
[3]周秋丽,等.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2:359.
[4]李乾构,等.中医胃肠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