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病彰显病因、病机、病理治病原则的全面性

(四)中药治病彰显病因、病机、病理治病原则的全面性

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有效新药研制开发永远滞后于临床疗病的需要,病因、病机、病理治疗原则难于完美。对于急性、慢性感染性疾病治疗,西医多注重病因治疗方面的抗生素应用。事实上,急性、慢性感染性疾病常伴随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问题,伴随被感染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内膜炎、微栓形成等而导致的微循环障碍问题,以及炎症渗出、组织水肿、慢性炎症的增生、纤维化等等诸多病理改变问题,对于需要病机、病理治疗的西药因缺乏药源难以满足,容易导致疾病的发展、漫延、加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西医治疗的短板。中药则显优势,除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之外,尚可增强免疫力,治疗血管内膜炎、抑制血小板聚集、溶栓,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减少渗出或促进吸收,减轻组织水肿,促进增生吸收,改善纤维化等等诸多药理作用。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就是成功典范。此外,中药对于临床诸多慢性病、难治病的治疗效果,充分显示中药现代药理作用的病因、病机、病理医病的优势,应该努力挖掘,为我所用。

目前已有三千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基本了解清楚,从中也筛选出一些高活性化合物,有些单体成分的药理作用得到公认[10]。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使中药更符合现代科学的含义,并丰富着国际认可的条件。据报道我国权威性临床药物著作普遍收录了中药有效成分制剂,并且在全国医疗机构广泛使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