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的花蕾,含挥发油、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花蕾中尚含有4种黄酮衍生物,皆为黄酮苷元。味辛,性温。可温中、暖肾、降逆。主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
【现代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 对葡萄球菌、结核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痢疾、伤寒、绿脓、大肠和变形杆菌均有抑菌作用;对流感病毒,对许兰黄癣菌、白色念珠菌及多种毛癣菌、黄癣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亦有抑制作用[1]。
2.解热、消炎 解热作用强于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白细胞游走发挥作用[1,4]。有抗炎作用。
3.促进消化液分泌 有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作用、促进胆汁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可缓解腹部气胀、减轻恶心呕吐[1,4]。
4.抗溃疡 对胃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解痉镇痛作用[1,4]。
5.驱虫 可将猪蛔虫麻痹或杀死[1]。
6.止痛麻醉 动物实验能产生麻醉、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和明显的抗惊厥作用。外用可以镇痛,治牙痛[1]。
7.兴奋子宫 具有收缩子宫作用[1]。
8.抗凝血、抗血栓 有明显抗凝、抗血栓形成作用,对血小板聚集有强烈抑制作用[2,4]。
9.抗氧化 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2]。
10.促进透皮吸收 具有促进透皮吸收功能[2]。
11.抗肿瘤 具有抗诱导和抗癌作用[2]。
12.清除自由基 丁香酚可通过非竞争性对抗Ca2+催化反应,抑制羟自由基形成,保护细胞膜脂质免受氧化[4]。
13.改善学习记忆 可以改善学习记忆功能[4]。
【临床应用】
可用治癣症,少量油滴入龋齿腔,既有消毒作用,亦能破坏其神经,从而减轻牙痛。可治疗口腔溃疡,乙型肝炎,用丁香柿蒂汤治疗腹部手术后由于周围神经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呃逆,可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还可用于麻痹性肠梗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克。外用:研末撒或酒精浸后搽患处。
参考文献
[1]熊辅信.中药现代研究荟萃.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6.
[2]李锦绣.丁香现代药理研究进展.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6):54.
[3]翟华强,等.黄连、丁香外用药理作用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192.
[4]朱金段,等.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