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
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和白花败酱的带根全草。含有皂苷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油和有机酸类等。味苦,性平。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效。治赤眼、障膜、胬肉、聤耳、血气心腹痛、破癥结、产前后诸疾,催生、落胞、血运、排脓、补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疮痍疥癣、丹毒[1,2]。
【现代药理作用】
1.抗菌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链球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等。对多种感染性疾病有疗效[1]。
2.抗病毒 具有明显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增殖的作用,抗病毒作用强[1]。
3.镇痛 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有剂量差异,强度较颅痛定弱[1]。
4.保肝利胆 有抗肝炎病毒、消炎、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疏通毛细胆管、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抑制细胞变性作用[1]。
5.镇静 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和中枢抑制作用,与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功能有协同作用[1]。
6.抗肿瘤 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或阻断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引起一系列级链反应,最终使肿瘤细胞凋亡。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1]。
7.耐缺氧 能改善由脑缺氧、全身缺氧和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的小鼠心肌缺氧症状[1]。
8.免疫增强 对脂多糖刺激下,枯否氏细胞分泌前列腺素E2有明显增强作用,提高小鼠NK细胞活性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从而明显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功能[1]。
9.止血 对大鼠、家兔体外创伤性出血的作用强度与云南白药相当。能有效防治犬、小鼠因5-FU引起的血小板下降,能显著降低小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大鼠、蟾蜍下肢血管有收缩作用[1]。
【临床应用】
常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胃炎、肠炎、结肠炎、前列腺炎、输卵管炎性积液、阴道炎、宫颈糜烂、阑尾周围脓肿、神经衰弱。还用于流行性腮腺炎、咽炎、扁桃腺炎等[1,2]。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10~15克,鲜者60~120克。外用:捣敷。
【不良反应】过量可引起暂时性白细胞减少和头昏、恶心等[1]。
参考文献
[1]卢佳林,等.败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8):1801.
[2]赵栋,等.败酱草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导报,2009,15(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