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

荆芥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等。味辛温。有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之功。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

【现代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 具有较好的镇痛和解热作用[1]

2.抗炎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高和低剂量对角叉菜胶导致的大鼠足肿胀也有显著抑制效果[1]

3.抗菌 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支气管败血性博代杆菌和白喉杆菌均有抗菌作用[1,2]

4.止血 通过提高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的利用度,影响动物内、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到止血、凝血的作用。炒炭后止血作用明显,能显著缩短实验小鼠的出血和凝血时间,具有体内抗肝素的作用[1,2]

5.镇静 家兔腹腔注射荆芥挥发油,可见活动明显减少,四肢肌肉略有松弛,呈现镇静作用[2]

6.免疫抑制 能通过抑制T细胞释放分化为Th1、Th2细胞所需的细胞因子,抑制CD4细胞分化为Th1、Th2细胞,调控机体的免疫功能[2]

7.抗过敏 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能抑制过敏豚鼠肺组织和气管平滑肌释放SRS-A,并可直接对抗SRS-A引起的豚鼠回肠收缩[2]

8.抗病毒 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明显降低该病毒感染小鼠肺指数[2]

9.抗肿瘤 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有杀伤作用[2]

10.抗氧化 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2]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头疼寒热、呕吐、小儿外感发热,用于小儿和成人变异性哮喘治疗,治疗膝反应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鼻炎、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荨麻疹、湿疹、风疹、扁平疣、带状疱疹、玫瑰糠疹等,对经病、带下、胎病、产病、血崩、外痔、血栓外痔、肛缘水肿、内痔嵌顿有疗效,可用于美容[1,2]。还用于各科出血性疾病。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5~10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参考文献

[1]赵立子,等.中药荆芥最新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13,29(4):39.

[2]于柳,等.药对荆芥-防风的现代研究现状.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