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主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教学主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一贯的教学主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我一直努力实践着这一教育理念。这一理念让我产生了无穷的动力,让我去思考,去探究,去努力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发展与提高的目的。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也不断地实践着这一理念,努力成长,不断地完善自我。

我们都知道,最基本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也就是教育教学中的社会关系。它作为构成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是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会产生重要影响。师生关系融洽往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获得,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反之,师生关系会因矛盾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而影响知识的接受和获得。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而亲密的关系。

10多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并“爱屋及乌”。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完善。兴趣是人类开展活动时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让大家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并乐此不疲,从而形成人格魅力。兴趣能引发对事物的关注,对问题的思索;兴趣能引发因好奇而实践,因验证而发现。古往今来,许多成就辉煌的成功人士的事业往往萌生于青少年时代的兴趣中,他们会沿着兴趣开拓的道路走下去,找到了自己事业成功的路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平常喜欢做一些研究工作,曾经有一个目标就是能出一本自己的书,故而天天坚持写日记,笔耕不辍。天道酬勤,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从2012年的《归纳与测评》开始,我迈出了前进的第一步。2014年我和出版社签订了合同,出版了《中考档案》一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该书稿的写作我用了半年时间,基本上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没有放弃,我喜欢在键盘上敲敲打打的感觉,于我而言,这声音简直就是一个美妙的乐章,我沉醉于此。到了暑假,我一个人在家里进行编写,几十万字的工作,我乐此不疲。拿到成书那一刻,我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的喜悦。我越来越喜欢我的研究工作,几年时间,先后出版了《火线100天》《名校课堂》《3年中考2年模拟》。我慢慢地成长,获得了多个荣誉称号,这一切的成就皆源于我对教育及研究工作的热爱。

从2011年入职凤凰中学,我就开始围绕着“课改”工作,并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也对课堂进行探究、改革。我能胜任传统意义上“优秀教师”的角色,“传道、受业、解惑”,但对于新课改下的“好老师”,我最初还是不得要领,只能慢慢进行摸索。

记得2013年,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一进大门就看到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教师的优秀是通过学生的卓越来体现。”一周的体验,颠覆了我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原来,教师还可以这样放手,原来,学生的表现能如此优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变才是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

我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学生们都很喜欢我和我的历史课。我开始初步尝试,进行“改革”。我“走进”学生,和学生进行了一些沟通,了解他们最喜欢的课堂模式,我开始学会“放手”,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开始时,学生动了,课堂乱了,学习质量总是不高,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研读了各种理论著作,再经过亲身实践,摸索出一套“读读问问、议议练练、背背写写”的模式,由此情况有所改变。我进行了大胆的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上“三大宗教”时,我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一组负责主持,二、三、四组分别负责讲述一个宗教。同学们很兴奋,但又怕自己做不好,我鼓励他们。于是,他们开始积极准备,查阅了很多资料,也询问了我一些问题,我也给了他们一些建设性意见。经过精心准备,他们不负众望,演绎了一堂精彩绝伦的历史课,结果让人叹为观止。一组同学的主持词堪称经典,妙语连珠,滔滔不绝,前后衔接自然,并且做到了脱稿主持,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二组同学用《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引入内容,精彩纷呈地讲述了基督教概念及其教义,让人耳目一新。三组同学从《西游记》的情节讲到了佛教教义,深入浅出,大家深有体会。四组同学从一个穆斯林的日常讲到了伊斯兰教,最后,用阿拉伯语诵读了一段《古兰经》。那一刻,教室里掌声雷动,“兴趣创造了奇迹”,教学相长这个朴素的真理就蕴含在这样的课堂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激动万分。因为对课改有兴趣,我不断地进行尝试。学生因为对新模式感兴趣而不懈地努力,最终成就了经典的一幕。此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历史学科素养也得到培养,中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3年9月,伴随着凤凰中学“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教科室也对学校“三分”[1]中的“分类指导”进行了初步尝试。我们也是通过兴趣激趣法,逐渐扩大规模,形成课程体系。我们从组建兴趣小组开始,慢慢发展为“特长课”“特长课程超市”,最后形成了“助行广场”。凤凰中学的“助行”课程理念是“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发展,让课程点亮每一个学生的正行人生”。让课程像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前行,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生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成为一名具有担当的快乐阳光少年。我们坚持“课程强调生活体验、课程关注潜能激发、课程着眼学生未来”。我们学校的足球特色课,一直是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天下午第四节课,风雨无阻,师生们都坚持训练,我问孩子们:“觉不觉得苦?”孩子们告诉我:“不苦,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自己的选择,所以,再累也不觉得苦。”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助行”课程成就了一大批师生,他们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罗素曾说过:“幸福的秘诀在于,让你的兴趣尽量地扩大,让你对人对物的反应,尽量地倾向于友善。”人的成功需要正确的引导,那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它推动着人们主动地去开拓进取,促使我们满怀兴趣地去发掘其中的道理!

【注释】

[1]三分:“三分”是“三分教育”模式的简称,即分层差异化教学、分组合作学习、分类(特长)指导。昭阳区凤凰中学主要是从2010年8月开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模式——“三分教育”模式。三分教育是植根于现代教育改革实践,能够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又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特色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