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教育》有感

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纳入其中,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昨天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是教师“心中有书本、眼中无学生”的教育;而今天的教育则应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即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无书本”的教育。要实现教育支持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告别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转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老师,就要做中国最好的老师,让生命因三尺讲台而精彩。

冯恩洪教授曾十一次亲临凤凰中学指导课改,每一次的交流指导,都让我们觉得如沐春风,切实感受到冯教授具有一种教育家的情怀和大爱,感受到冯教授对教育的执着。读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我感悟颇多,收获颇丰。

古代的教育是“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教会学生知识,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学生适应老师的教育。冯教授颠覆了这一传统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醍醐灌顶。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离不开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更离不开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具体的实践指导。冯恩洪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找寻着适合学生教育的策略与方法。这本书是冯教授三十多年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一生教育思想的精华汇编。冯教授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他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张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探索了建平模式。他推行“走班制”,首创并践行“合格+特长”的办学理念。读完全书,我有以下感悟:

教师要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是亘古不变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以及尊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的潜能,使我们的老师从心中有书,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教无定法,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我们一定要研究学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寻找他们喜欢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才能事半功倍。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多读书,多思考,多提升,多写作,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天花板”,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会显著提高。

教师的课堂教学尤其重要,不要采取传统的“满堂灌”,而要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学习金字塔的理念,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或教会别人,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杜郎口中“学十年磨一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每个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才能让教育这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为了教育的春天,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