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流淌的利济河

梦里流淌的利济河

时光荏苒,转眼间人已到中年,感叹岁月的蹉跎,不禁怀念起那青葱岁月,那梦里流淌的利济河。

周末的上午,阳光明媚,心血来潮,沿着河滨公园信步走到儿时常去的一个地方——利济河(村里人习惯称为利支河),这是昭阳区境内的一条南北走向、贯穿全境的河流。几十年前,利济河河水清澈,波光粼粼,两岸树木成荫,十分美丽。河水引上来后灌溉农田,滋润大地,历来被视为昭通城市的“母亲河”。河堤上柳树成荫,景色宜人。因风景优美,该景被文人学士们取名“利济浮光”,列为“昭通八景”之一。民国年间,利济河为昭通城主要饮用水源。时过境迁,如今已经过整修的利济河,在河边建造了河滨公园,林木秀丽,空气清新,玲珑别致,成为城市一道美丽风景线。

一路上,我感慨万千。河岸两边的土地、菜畦不见了,周围全是砖房,鳞次栉比;熟悉的小路变成宽阔的马路,来来往往是热闹的人群和喧嚣的车声,与儿时的宁静形成天壤之别。

沿着利济河一直往下走,没有河边杨柳的映衬,心里涌起的是荒凉的感觉,看着浑浊的河水,思绪又回到了童年。

小时候,基本都是住在和平村的外婆家,记忆中的外婆是一个非常能干和勤劳的人,每天凌晨,外婆就会去利济河边挑水。那时条件很艰苦,没有自来水,村里人吃的都是利济河边的沙井水,几个人用上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在河边挖一口井,周围再镶嵌几个石头,井水就咕咕地装满整个水井。我一直觉得那水很甘冽,我们整个村子的人都是吃利济河边的沙井水。稍大一点时,偶尔会和外婆一起去挑水,外婆打水时,我在河边玩,“玩”清晨露珠、“玩”岸边小草,有时候还可以采到很多野花,编成一个美丽的花环戴头上,让自己成为童话中美丽的“公主”,玩得不亦乐乎。那时的利济河水很清澈,在和平村的小桥上段曾筑起一个坝子。天晴的时候,大人们带着孩子把衣服挑到那里清洗,孩子们则在坝上追逐嬉戏。如果是炎炎夏日,我们就把河边的杨柳扯下一些细条来,编织成草帽,戴在头上,可以遮挡烈日和防止中暑。有时还和伙伴们走到河水里捞鱼摸虾。最有创意的一件事是,我们在河边找一些松软的细泥,先画出一些物体的形象,放点水浸一下,再把周围的干泥拨开,就成为一件“艺术品”,可以做碗、碟,甚至筑城堡,或者这也算是快乐童年的一个美好记忆吧!

在那个落后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晚上点的都是煤油灯,一家人坐在火边,听大人们讲各种故事,每天都是在故事声中入眠。有时候我们一大群小伙伴会晚上玩“躲猫猫”,男孩们比较调皮,经常把我们吓得哇哇大哭。白天我们玩的都是“大自然”,磨平一块湿地,一颗钉子就能玩出很多花样,“白板、黑板、面包、插红旗”……现在想想都觉得很温馨。一根绳子,我们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两个人“解蹦蹦”,手指上下翻飞,花样百出。人多一点,我们可以玩跳长绳和跳短绳比赛。一群人还可以玩丢沙包,我不知道自己究竟玩过多少个沙包,外婆和妈妈帮我做过很多,我自己也学着做了一些,有装苞谷的、装米的,还有装河沙的……有一段时间流行“休钟”“拿之之宝”“跳橡皮筋”“玩洋画”“玩杏儿核”,我一度时期成为“假小子”,哈哈!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在利济河的两岸找将军草,然后各自打成一个结,两人把将军草串在一起,各自用力扯,看谁的“将军”厉害!当然最悠闲的就是请大人们找一些粗的绳子,挂在树上荡秋千,真是无限惬意。夏日的晚上,偶尔会和哥哥们去捉蛐蛐,然后用苞谷筒养起来,一群人围在一起斗蛐蛐,一玩就是一整天,乐此不疲。利济河上留下了我们无数的身影,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沿着河岸一直往下走,经过一个石桥,周围全是陌生的面孔,“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时脑海里忽然想起了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物是人非,或许这就叫感同身受吧!

我的思绪飘向了中学时代,脑海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片段,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我和同学们经常会到利济河边看书,男男女女、三五成群走在河岸上,一旦有“班花”和“校草”走过,很多人就神采飞扬,莫名兴奋,那大概就是青春期特有的一种浪漫情怀吧!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心中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那是一种纯粹的欣赏,无任何杂念。利济河伴随我成长,河边留下了我青春岁月的影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高三那一年,为了应对高考,我们经常在河边背书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几十年过去了,那参天的杨树、优美的景致,依然在我的梦里萦绕;那清冽的河水、甘甜的沙井水,依然在我的梦里流淌。也许正是它承载了儿时的梦想,亲人的温暖,青春的懵懂;也许是中年的怀旧情结,那美好的往日总回荡在心田,闲暇时光,回顾一下过去的日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