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观

历史教育

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一般来说,历史通常是指人类社会史。文学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和传承,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创作,而且也适用于一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学不能“虚无”历史。

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历史是通过人记录的,既然是人书写的,就会夹杂着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所以说,我们看到的历史文字,是夹杂着人的情感的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教育观是指关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诸如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体制、内容、方法以及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另外,教育观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水平等制约,并受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及科学技术等影响,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观常带有阶级性。不同人的教育观有个体认识差异的特点,各种教育观通过教育论著、教育决策或教育实践表现出来。

人们看教育的立场、角度、方法等存在差异,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不论人们对教育的主观意识是怎样的,都不影响教育的客观本质。以前有人通过一些理想化的教育观来阐述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例如有这样的说法:“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活动,都是教育。”这句话描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显然是一种教育观,但该提法把一些不属于教育的实践活动也列入了教育范畴。实际上,人们自己观察、研究事物也能增进知识。如达尔文研究、创立进化论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不可能有人教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但该活动确实增进了人们的进化论知识。人类所有创新的第一手知识一般都不是教育的直接成果,教育是传播已有的知识,使受教育者获得教育者已经掌握的知识。

还有一种是对教育的作用、目的寄予美好希望的教育观:“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目的。”但现实里的教育活动并不都是那么理想。就以国家在教育领域推行的“双减”来说,本来国家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然而,一些人却以“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为理由,给孩子“双增”并无限加压,导致很多孩子不堪重负,甚至出现抑郁状况。为便于人们探讨各种教育问题,就需要对教育这一客观事物有明确、统一、恰当的定义,使其成为研究所有教育问题的共同基点。

历史观又称为“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两个核心的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及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础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社会发展必须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人类社会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

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本质就是实践。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经济结构是最基础的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历史教育观指的是教育者对历史教育现象等方面的基本观念。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等。这是教育者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对历史教育的根本观点,符合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教育对象,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风格,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