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课时教案

六、课时教案

(第1课时) 七年级历史开学第1课 教学设计

活动一:学生自我介绍。(名字、原学校、兴趣等,不超过2分钟)

设计目的:让学生适应新环境,认识新同学,舒缓紧张情绪,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活动二:你所知道的“历史”有些什么?

设计目的:知识源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聆听中赞美学生,带领学生分析“历史”,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途径有学习课本知识,阅读课外历史书籍、文献史料,参观文物古迹和博物馆,观看历史专题片和严肃的影视作品,听口述历史、神话传说等,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等核心素养。)

活动三: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设计目的:明确学习目的,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教师通过精彩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四:怎样学习历史?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案例指导学生找到学习历史的方法。做好三个环节:预习(积极思考)、听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练习(及时巩固,用红色笔订正)。

活动五:教师介绍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学生当堂记忆。

设计目的: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朝代的顺序有所了解,为以后学习历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第2课时)“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素养目标

1.通过中国境内远古人类的学习,认识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唯物史观)

2.通过北京人遗迹及化石的发现,认识到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知道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通过跨学科学习,介绍碳-14年代测定广泛用于对考古发掘获得的古代遗迹、遗物的年代测定。(历史解释)

4.通过对我国境内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生活在不同年代的早期人类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序性。(时空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特点和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难点: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认识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劳动所起的关键作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PPT展示人类起源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教师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圈点勾画重点内容,完成练习,并及时记忆。

1.元谋人,距今约_____________年,因发现于__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_县而得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_____________,知道使用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3.北京人,发现地点:_____________,距今时间:_____________;通过遗址发现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体貌特征上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会使用和制作工具,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火及保留火种。

4.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_____________起了重要作用。

(三)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完成表格

1.列表归纳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具体内容。

提示:教师简单补充;单元跨学科学习

化学学科:碳-14年代测定

生物学科:化石的形成

2.小组讨论:神话与传说的真假?

提示:神话传说并不一定都是假的,因为它是传说,经人们口耳相传,但又缺乏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但是考古发掘,它直接能证明其客观真实存在性。因此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可靠的参考价值。

3.请思考一下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作用是什么?

4.“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请说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

穿越历史,北京人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可以是历史情景剧,也可以是文字叙述。)

(五)课堂小结

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还是发现远古人类遗址、出土古人类遗骨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们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感到自豪,同时也应珍惜古人类留下的文化遗产,积极保护历史文物古迹。

(六)当堂检测

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应内容,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1.(2022年山东聊城)“在长期的劳动中,人类逐渐学会如何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从而进化成了‘人’。”这里的“进化”应发生在( )

A.旧石器时代        B.河姆渡文化时期

C.半坡文化时期      D.尧舜禹时期

2.(2022年云南模拟)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有多种途径,可信度最高的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影视作品        D.学者推断

3.(202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 )

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智商高低         B.饮食习惯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出现时间早

(七)课后反思

优点:本节课我始终贯彻教学设计的思路,围绕设定的学科素养目标进行教学。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充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框架式设计,略)

(第3课时)“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素养目标

1.通过在我国多处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知道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通过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之比较,知道不同的环境出现不同的差异,都是适应环境的需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介绍良渚等遗址,证明距今4000—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中游出现阶级分化、早期国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找到两个地区的住房结构和农作物的区别。

难点:了解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问题导入:我们一天吃些什么?北京人一天又吃些什么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教师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圈点勾画重点内容,完成练习,并及时记忆。

1.农作物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_______;生活位置:_____________流域,地点:_____________ 。

3.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__,在其遗址还发现了_____________。河姆渡居民种植_____________,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4.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_________;生活位置:_____________流域_____________村。

5.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__,制作_____________、能制作精美的陶器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完成表格

1.归纳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谈一谈原始农业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有何作用?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的学习,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五)当堂检测

完成导学案上相应内容,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1.(2022年广东模拟)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2022年湖北宜昌)下图是中国某原始农耕遗址里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该建筑是用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而成的,它应当属于( )

A.河姆渡遗址       B.陶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半坡遗址

3.(2022年湖南怀化)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我们从考古发掘出的一些遗址中,能够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符合生活在黄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等条件的远古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良渚古城遗址      D.周口店猿人遗址

4.(2022年福建模拟)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上发现的( )

A.木器   B.彩色陶器   C.时期   D.炭化稻谷

5.(2022年云南模拟)右图为我国云南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相似建筑曾发现于(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六)板书设计(框架式设计,略)

(第4课时)“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素养目标

1.通过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自豪。(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播放视频《龙的传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禅让制。

难点: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部落及部落联盟的构成和实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歌曲《龙的传人》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教师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圈点勾画重点内容,完成练习,并及时记忆。

1.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_____________,相传,当时_____________流域有几个较大的部落,如_____________等部落。

2.黄帝部落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_____________战败,两部落结成联盟。

3.炎黄部落与东方的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激战,最终打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_____________。

4.禅让制推选首领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

5.大禹吸取教训,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治水。

(三)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完成表格

1.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的学习,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五)当堂检测

完成导学案上相应内容,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1.(2022年贵州六盘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轩辕”指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汉武帝

2.(2022年黑龙江大庆)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3.(2022年八地联考)假如你是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当地发大水,你会派谁去治水( )

A.皇帝    B.尧     C.舜     D.禹

(六)板书设计(框架式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并做出自己的概括、判断和解释;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讲故事,谈体会,说说这些古代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构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第5课时)单元复习设计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活动一:学生复习背记本单元内容(5分钟),分组在黑板上写主要知识点。(小组竞赛)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整理成自己的历史学习笔记。

活动二:完成单元检测选择题,检查学习效果,当堂批改,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1973年,考古学家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中国某早期人类化石地层中出土了三件石器,这三件石器为石英岩打制而成,同时还在化石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炭屑。由此推断,考古学家挖掘的这一中国早期人类化石地层是( )

A.元谋人化石地层     B.北京人化石地层

C.山顶洞人化石地层    D.半坡人化石地层

2.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4.201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

5.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我们从考古发掘出的一些遗址中,能够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符合生活在黄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等条件的远古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良渚古城遗址      D.周口店猿人遗址

6.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期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考古学家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淄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8.“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9.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10.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始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11.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A.艰苦奋斗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12.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唐陶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盟,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下列不是通过禅让而成为联盟首领的是( )

A.尧     B.炎帝   C.舜    D.禹

二、课后小结

通过对本堂课的讲授,学生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黄帝炎帝时期、尧舜禹时期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了解,同时通过探究,扩宽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且通过课程结尾处的升华,让我们意识到,作为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民族根是共同的,以此升华了家国情怀。

三、教后反思

本堂课采用学生小组竞争的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总结,能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整理学习内容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