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既是个体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也是在一定的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发出来的。兴趣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却不一定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课改的种种尝试,其实,课改的实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如对某种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进行钻研,从而打开科学大门。

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拓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心理学教育学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应遵循兴趣转化规律,交替使用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做一些尝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一,建立双向的“爱”,教师爱学生,学生爱教师。爱是师生关系中最深沉的纽带,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发自内心喜爱自己的学生,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婴儿总是在潜意识中喜欢真心对他好的人,师生之间,学生是能分辨老师的“真心”与“假意”的。任何一位优秀的老师,心里一定是博爱的,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当老师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就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第二,上好开学第一课。师生之间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往往第一节课就决定了师生以后的大致关系和教学走向。“一见钟情”是有道理的,学生总是喜欢美好的事物,一个“邋遢”的老师,很难赢得学生的喜爱。所以,开学第一课,老师务必在走进教室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个人形象,如果学生第一眼就喜欢上你,你的教学成绩一定不会很差。注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进行熏陶式教育。在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应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就可以在不经意间让学生喜欢上你和你的课堂

第三,精深的专业知识。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如果老师的课堂一味地照本宣科,那么枯燥的课堂环境会很快引起学生的厌倦。老师要成为学生心中的“天花板”,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作为老师,在选择了从事教育这一行业那一刻开始,就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经常说,一群不读书的老师是教不出一群爱读书的学生的。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教师最佳的教学示范。教师要真心喜欢历史,学会在自己的激情之下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四,广博的知识面。2022年颁布的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学科五大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要求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一个风趣幽默、出口成章、有问必答的教师很容易被学生喜欢。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各种实践和机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能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一定会让学生心生敬佩,进而喜欢上你的课堂。

第五,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投其所好”,抓住学生的喜好,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做一些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现状、兴趣爱好及心理健康状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应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没有学生会喜欢一个偏心的老师,只有公平才能让学生从心里尊重老师。

第六,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调动学习积极性。理想是前进的指路明灯,是前进的动力,是奋斗的目标,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寻找到学习的方向,也才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方式,如PPT等教学软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动后,紧接着“高效课堂、内涵发展”等强势推进,教师们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当前初中学生普遍不爱读书,也不会读书。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们的建议是: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书本知识内容问题化,用问题的形式来统领书本知识。第一步,由教师根据书本知识结构,提出本节课必须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第二步,要求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书、做记号、找答案;第三步,组织讨论,让学生回答,师生评判小结,得出正确答案。通过自读自问自答的方式,学生能弄清书本的脉络,把书越读越精,便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2)指导学生读目录,了解全书的总体结构,掌握书本的重要内容。把书本知识化繁为简,一目了然,书越读越“薄”了,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都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最后,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今中外的学者,无不肯定思维在教学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要利用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注重师生双边活动,注重教法与学法、课内与课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寓学于乐,乐中求知;以指导学生阅读为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启迪学生思维为关键,开拓学生的思路;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素质;变单一的直线型教学为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交叉式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