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初中历史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让每一位历史教师更好地理解历史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全面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昭通市昭阳区教育局教研中心于2018年8月30日在昭阳区第二中学报告厅举行了“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来自昭阳区100多名历史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由区教研室李章仙老师主持。
8:30—11:30,由昭通市教科室历史教研员念纪斌老师进行专题讲座,14:30—17:30,由昭阳区教育局教研中心历史教研员李章仙老师就八年级部编版的特点及内容进行分析讲解。
念老师介绍了部编教材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1)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教材工作事关重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提出要把教材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实抓好。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教材、涉及民族问题的教材,要不断强化其统筹管理工作。
(2)教科书放弃了小字部分,全部以宋体字正文形式呈现,每课文字量在千字左右,尚属适中,但教学实践中难免要做好取舍,同样的文字量并不意味着同样的教学难度,更不意味着同样的知识含量。一般每课包括3目,个别有4目,其内在逻辑有赖于各位同行在教学中仔细梳理。
(3)教科书选用了大量插图(地图、历史文物、遗址遗迹等),并提供了诸多材料供师生选用,唯有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有可能不因为求全责备而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若求面面俱到则难免顾此失彼。另外,插图较以往教科书更专业,舍弃了原来低幼化的绘制插图,但部分人物插图如秦始皇像、汉武帝像等都选用了现代绘画风格,而不是从古籍如《三才图会》中直接选用,在教材的插图选用中显得极不协调,试用过程中已经有人提出来并做了调整。
(4)课文注释较以往有所增加,辅之以“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栏目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预习或自学,但也就要求教师应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更有广泛性的教学以促进更多学生的发展。可以说,历史教科书对学生而言读起来越容易,对老师来说上起来就越难。
(5)正文的部分叙述太过严肃,“板着面孔”,有些出自文言文的表述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现代化。这一现象也可能是教科书为分工完成,汇总后没有规范语言风格,在教科书的可读性上面没有做出统一。“材料研读”中的史料大多为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小,教科书里没有提供相应的现代汉语解释,大概会在教师用书中出现,但无疑会出现历史老师教语文的情形。
在部编教材使用的理念方面,念老师讲了新教材使用的三个原则:
(1)在课标指导下认真钻研教科书。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搞清楚,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连接,在此基础上,搞清楚每课课文的具体内容。
(2)厘清逻辑,形成历史认识。今天上午说的一些重要问题,在教学中需要瞻前顾后,融会贯通,使一些专题性的问题得以前后相连。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而且要将这些重要问题联通起来,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认识某一时期的发展,进而形成整体性、全局性的历史认识。
(3)用教材教历史,发展核心素养。新教科书是“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学生能否用好教科书至关重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取有效策略使学生学好、用好教科书。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下午李章仙老师结合八年级的部编版教材介绍了教材内容的变化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期等内容。
我觉得此次培训将有助于带动老师们钻研新教材,能够使老师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同时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全区历史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