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和张骞重走了丝绸之路,感受到了早在汉代,我们的先人们就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之间互通有无。其实,咱们的祖国在历史上有很多时候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同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互通有无是分不开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旅程中的一条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二)交流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1.围绕这个课题,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呢?(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共同来学习《郑和下西洋》。
2.根据同学们的自学情况,谁能说说你对郑和这个人物有哪些了解?
例: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回族,云南昆明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曾为燕王朱棣(dì)立下战功,后赐名为郑和。
1405年,明成祖朱棣任命郑和以钦差身份出使西洋。到1433年,28年间郑和前后共进行了七次航行,第七次返航时,因劳累过度,病逝在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后被安葬在南京牛首山。
3.我们对郑和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知道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指的是哪里?
答:印度洋,包括东南亚、南中国海、印度、中东南部、非洲东岸。
4.郑和下西洋主要去干什么?
答:(1)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2)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3)金钱外交。
5.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呢?
答: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知识、知兵习战,深受明成祖的宠信,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6.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只有郑和一个人可以吗?如果你是明成祖朱棣你认为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不是的。还需具备: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航海图、罗盘、火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
7.现在我们具备了足够的条件可以远洋航行了,你们知道郑和的船队有多少船只?船上共有多少人吗?结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中相关内容及郑和下西洋路线介绍郑和的船队和编制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答案略)
8.郑和在28年间7次下西洋经过了那么多的国家,船上有那么多的船只,又有那么多的人,大家想象一下这一路上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郑和和他的船队是如何面对这重重困难的呢?(播放视频)
答:疾病(疟疾)、暗礁、海盗、风浪等。
当海上起风时,“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然而郑和同他的船员并未退缩,相反却“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9.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真是离奇而又精彩,谁知道郑和每到一个国家主要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答: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是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第三件事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让各国被中国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
第四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10.下面请大家想一想郑和七次下西洋,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也就是说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小组讨论)
答:(1)国威远播,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的目的。
(2)写下航海史新的一页,开辟由中国横越印度洋到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至非洲的航路;奠定中国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3)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且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郑和下西洋把中国的先进技术传入其他国家,也把其他国家的瑰宝传入了华夏文明,开创了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友好和平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文明的交融。
11.追寻郑和下西洋的遗迹。
答: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虽然已经过去600多年了,但是人们并没有忘了他,他曾经到过的很多地方都留有他的遗迹。如江苏的郑和博物馆和书中的印尼郑和清真寺、斯里兰卡的郑和布施碑,还有郑和下西洋的邮票,都是为了纪念他而建造和保留的。
(三)课堂总结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初期的开放式的对外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敢。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虽然结束了,然而那600多年前由我们中国人创造的世界远航海洋史上的千古绝唱却永远留在世人的记忆之中。
(四)课外延伸
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郑和生在现在,他还可以怎么下西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假设。
课题:今天的郑和下西洋
1.学习目标
(1)知道郑和今天出行可以选择的交通方式。
(2)学会团队的组建及分工。
(3)认识科技改变世界,网络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学习重点:今天的郑和如何下西洋。
学习难点:郑和下西洋古今意义的不同。
2.学习过程
(1)选择出行方式
方式:乘飞机、坐轮船、坐火车。
学生讨论三种出行方式的优劣,为了能够体现出古今一致,大家决定选择坐轮船。
那坐什么轮船呢?
学生们查找了许多关于轮船的资料,要选择一种能够宣扬国威,适合远行,吞吐量大,有各种现代化,装备齐全的轮船。最后一致决定,选择“辽宁号”航空母舰。
(2)团队组建
人员组成:轮船操作的技术人员、安排衣食住行的后勤人员、负责礼仪接待的外交人员及礼仪人员、会各种语言的翻译人员、能够应对临时突发问题的特警部队人员、随行的医护人员。
(3)航线设计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沿用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
(4)航行预案制定
确定航海路线站点及航行的具体行程,安排人员的各自分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5)航海出行(略)
(6)结果及意义(略)
3.活动反思
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对师生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活动实践下来之后,师生都有所收益。总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查阅资料,做出各种预设,并寻求老师及家长的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综合运用各学科所学知识,跨学科整合知识,进行航海路线设计,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s team教学模式在历史学科的全新运用。
第三,师生们都学会了真正的跨时空思考,今为古用,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不容易,从而更好地理解郑和被誉为“伟大的航海家”的原因,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第四,通过这种设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学生以后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